第7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黄晓阳作品职场二规则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第三,你需要给你的思路不断升级,不断提升你的行为标准。每隔一段时间,就检视一下自己,对于某一条,领悟到了什么程度,是否有更新的理解。

  说到这一点,我们需要问了,正确的行为标准,应该是什么?

  学生的行为标准,是六十分万岁。

  职场的行为标准,却是把事情做到极至,并不仅仅是得到一百分,更应该努力去得到一百二十分,一千二百分。

  当然,你做一件事,不可能像学校里做习题一样,得到一百分的满分。

  职场中的工作,几乎没有满分一说。

  既然没有满分,为什么还能得到一百二十甚至更多分?

  怎么样才能做到一千三百分?许多与德国人有关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

  有一个故事说,某一个中国人,去德国的火车站乘车,因为车没有来,便想,等车的这段时间,与其浪费了,不如做点事。他看到车站旁有一家理发店,便走了进去,希望借助这段等车的时间理个发。可是,那个德国理发师告诉他,这不行,我们只替等车的旅客服务,你没有车票,不算是旅客,所以,我不能替你服务。

  这个中国人便去买了一张最近的车票,使自己拥有了旅客的身份。在他看来,自己哪怕买了这张车票,因为这家理发店的价格低廉,即使贴上这张车票,与其他地方的市场价格相比,还是有赚数。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买一张一站的车票,不是一件重要的事。让人没想到的是,理发师明明闲着,却拒绝了中国人的要求。他的理由很简单,这间理发店,是为旅客服务的,只要是真正的旅客,他会无条件服务。但是,他判断这个中国人不是旅客,他不是因为是旅客才要求理发店服务,而是希望得到理发店的服务,才完成了自己的旅客身份。所以,他拒绝服务。

  中国人将自己的经历向留学生朋友讲了,留学生朋友认识,这只是个别现象,并不代表德国的全部。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找到一些双机并排的公用电话亭,分别在相邻的两个电话亭中贴上男士专用和女士专用。结果,他们发现,男士专用电话亭前排着长队,而女士专用电话亭前,却空空如也。

  中国留学生去问那些排队的德国人,那边的电话亭空着,你们为什么不去打?德国人会非常诚恳地说:“那是给女士专用的。”

  我告诉大家,我讲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大家,什么是一百分。尽管我很怀疑,这个故事有太多人为的因素,是某些需要输送个人价值或者某些别的东西。但是,我要说,我仍然喜欢这个故事,我认为,这是一个职场一百分的故事,是一个讲职场秩序的故事。

  我推崇这个故事,因为他是一个一百分的职场故事。

  下面,我再讲一个一千二百分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我儿子给我讲的。

  故事说的是一个德国教授,带了几个研究生。这几个研究生需要做一个课件,精密度很高。这个精密度高,并不是嘴巴说说,就能算的,需要进行严格的仪式检测。课件完成之后,仪式检测的结果,将是一条抛物线。他的这些研究生,其他人所做的课件,全部不可能成为抛物线,只有一个学生,接近于抛物线。但在细节方面,显然存在问题,抛物线的线条并不流畅。

  这名学生极其努力地进行修改,核实的每一项参数,结果,抛物线仍然不够流畅。这名学生因此认为,是这个抛物线的设置有问题,要求太高了,根本达不到。这是一个理想的数值,而不是实际数值。

  这名学生,将他的课件交了上去。

  如果我是那名导师,坦率地说,我会给他打一百分。他确实在所有学生中做到了最好,而且,作为学生,他已经是最出色的,所以,他应该得到一百分。

  但实际上,他的导致做了另一件事,对他所做课件的每一个零件,进行了加工。最重拿出检测的时候,导师加工过的课件,是一条完美的抛物线。如果让我打分的话,他导师所做,是一百二十分,甚至是一千二百分。

  抛开我个人的认定,我们回到事实本身。他的导师会不会给他打高分?我相信一定会。只不过,他的导师所打的分,和我不同,他不会打一百分,只会对他整个课件的每一个零部件打分。他可能给每一个零部件打九十九点九九分,但不是一百分。他不会打一百分,因为每一个零部件,都有那么一点精度没有达到。

  如果达到了,就肯定是一个流畅的抛物线。学生的作品,之所以抛物线不流畅,肯定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精度不够。

  你问我,什么是做事的标准?我告诉你,这就是。每一件事,都有一个精度标准,只不过,我们普通人不太强调这个精度标准,我们认为,只要差不多就行了。却不知道,这个差不多就行了,离真正的精度标准,相距万里。

  你离精度标准相差哪所那么一点点,你也是不成功。成功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像导师那样,严格达到了精度标准。

  有关这一点,我们很难量化。因为我们几乎没有可能对每一件事都进行量化。因此,我只能说,人生的精度标准是什么?那就是将分内工作竭尽所能地做到尽善尽美,并且努力在别的方面获得加分。

  最容易获得加分的,就是印象分。也就是你做事时的态度、思路和创意,能够让你得到更多的加分。

  小时候,我曾经听到一个与爱因斯坦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我没有去考证,在此引用,也没有考证的必要。

  故事说,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老师布置学生做手工制作,不记得是做凳子还是什么。老师举起爱因斯坦的作业,向全班同学说,这件作品,是全班最差的作品,爱因斯坦立即站起来纠正老师,说,老师,你说错了,还有一个比那个更差。老师不解,爱因斯坦举起了另一件作品,说,这一个才是最差的。

  老师向我们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即使最笨的孩子,也有成为天才的可能,只要他肯努力。

  事实上,这个故事,还说明另一个道理,你能获得加分,在于你的态度。如果你有将同一件事做一千次一万次的良好态度,你的任何一个上司,都会忽略你的能力而敬佩乃至敬畏你的态度。

  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一定能够令人敬畏的,为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大人打一个小孩子。毫无疑问,这个小孩绝对不是大人的对手,大人只要轻轻一招,就可以将小孩打倒在地。可是,这个小孩不服输,并没有因为失败而畏惧,他爬起来,擦干嘴角的血迹,继续冲向大人,和他战斗。类似的过程一再重复,大人对这个小孩,便有敬畏变成恐惧。很简单,他所有自认为强大的逻辑,全被这个执拗的小孩颠覆了,他只可能产生两种情感,要么,对这个小孩极端的欣赏,要么,他不得不败在这个小孩手下。

  在职场中,你是追求六十分万岁,还是追求加分,追求一百分之外的一百二十分,甚至一千二百分,就显示了心态的不同。

  有的朋友会说,职场之中,谁不想得到更高的分?且不说职场,就算是学校,学生们也一样希望得到更高分。所谓六十分万岁,只不过一种说法,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没有人不想得满分,得高分。

  你想得高分和你去追求高分,尤其和你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去获得高分,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上司给你一个任务,让你做一个计划书。

  你在做之前,会告诫自己,我一定要把这个计划书做好,一定要得高分。

  这种心态,和学生在考试前的心态是一样的。学生也会说,这次,我一定要考好,要得一个最高分,让同学刮目,让老师大吃一惊,让家长欢天喜地。

  全世界范围内,你将这样一个题目摆在所有人面前,可以肯定地说,几乎所有人,都会抱着同样的心态,就是拿一百分的心态,几乎没有例外。

  然后,你坐下来,开始做题目了。

  你真的认真想过,怎样做,才能得高分吗?绝大多数人不会,他们只是凭着以前的经验,努力地往下做,做完之后,十分得意,甚至都不检查一遍,至多也就检查一遍,然后将试卷交给了老师,再回到家里,坐等那个高分来临。

  普通职员怎么做计划书?和这个学生参加考试一样,努力地做(在此,我需要强调,他的所谓努力,只是他自以为的努力,是一种思路错误的努力),做好之后,改一两遍,然后交上去了。

  这份报告书交上去后,你是什么心情?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方面,等待着你的主管告诉你,计划书写得很棒,你弄出了一个绝世之作。另一方面,你又忐忑,总觉得这里或者那里,会不会有点问题?主管会不会特别挑剔,没有完全明白我的用意?

  你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弄出了一个绝世之作?那是因为你自恋,以为自己早已经独步武林,所有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一个表现的机会。果然,这个机会来了,以你的才能,那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

  那么,你又为什么会忐忑?

  其实,你的心里很清楚,你并没有准备好,这里那里,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到底是什么样的错误,如果事后别人问起来,你不承认,你说你不知道,说不清道不明。而实际上,你是知道的,你怀疑某个地方没有说得更明确,某个数据没有仔细去考证,某个事实没有完全弄清楚。

  最终,你没有得高分,而你所有错误,都在你的预料之中。

  可是,你不肯承认自己错了,你仍然为自己找借口,这样那样的借口,总之,只要能让你过关,你一定会将这个借口找到。你却没有仔细想过,你所有的错误只有一个,就是你没有准备好,应该想到的,你没有想到,应该做到的,你没有做到。

  对于具有良好职场心态的人来说,接受一个任务,第一步应该做到的,是没有事实差错。以一个计划书为例,你送上去的计划书,得格式正确,得没有错别字,得文从字顺。至少,上司在挑剔校对错误,挑剔语法错误,挑剔结构问题等方面,你应该得一百分。

  但实际上呢?每一个职场人士,都可以摸着自己的良心想一想,你向上级交的计划书,直到多少年后,上级才不改你的错别字?不改你因为疏忽漏掉的字句或者因为习惯而用错了的词?

  小说家会将这类情节写成一朵花,他们会告诉你,你写给上级的文案方案讲话稿之类,一定要留几处明显的错误,让领导去改。假若你写的稿子,领导一个字都改不了,领导岂不是很没面子,岂不是表明你比领导高明?为了显示领导比你高明,你要给领导这样表现的机会。

  我告诉你,如果你真的把这种想法带进职场,就大错特错了。

  替下属改错以显示自己高明的领导或许有,那需要你真有这种本事,需要领导抓不到你真正的错。假如说,你这次的文稿,地的得用错了,领导帮你改过来了,没事。下次,地的得还是错误的,领导又替你改了,第三次,领导还在同样的问题上替你改错,你觉得领导会怎么想?且不说领导一次又一次替你改错,领导如果替你改一次错,他会有某种成就感,领导如果替你改第二次错,他就会想,这个人,是否不适合这个工作?如果他替你改第三次同样的错,我告诉你,你在这个领导的心目中,永远就失去了某方面的能力。

  了解一个人的职场准备情况,不需要太多的事,很可能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很可能就是文案啊,请假条啊之类最简单的文字中几个错别字,就让你露了马脚,就让你在领导心目中失去了很多机会。

  或许,你是真的没有信心,那应该怎么办?很好办,领导让你做一份计划书,你做两份,三份甚至四份。每一份,尽可能有一些新颖的构思,要有亮点。当然,最基本的还在于,一定不能有错别字,一定不能有语法错误。

  这样做的好处,至少让领导明白,你是非常努力的,你确实花了心思。让领导明白,你是那个不服输的令人敬畏的孩子。

  能力差一点不要紧,勤能补拙。经验少一点不要紧,只要让领导能够看到你有一颗时刻准备着的心,就能获得大量的加分。职场心态是否准备好,在领导的眼里,就是大节,不是一时一事所能扭转的。

  所以,请切记一条,学生心态或许可以追求最低标准,在职场,一定要追求最高质量,最满意答卷。哪怕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都要做到极致。

  如果我们仔细在身边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身边有很多把极小的事做到极致的人。这类人,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尤其多,而办公室工作的人,又很容易被提拔。一般人或许以为,那是因为他在领导身边,他做什么,领导能看到。而我不在领导身边,就算做得再多,也一样不能看到。

  你做得再多,领导不能看到吗?绝对不会。领导一定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员工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大家耳熟能详,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故事。

  许三多因为不受连长喜欢,当然,也因为他笨。许三多不受连长喜欢,不是连长的原因,而是他自己的原因,他没有准备好,也没有做好。因为许三多在新兵连的成绩不好,被分到了一个边远的哨所,那里只有四个人,负责看管一个基地。其他战士一旦被分到了那里,便在心理上认定自己被流放了,包括班长在内,都觉得,自己在部队,再没有希望了。

  可许三多不这样想。他或许并没有想过要在部队有一番怎样的作为,却在踏踏实实干事,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这个人了不得,不声不响做了一件大事,把基地给整修了一遍。最终,把团长都感动了。

  许三多做了什么?他还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他所做的事,用讲故事的方法讲出来,都不会生动。可就是这些小事,比如他坚持每天叠被子,坚持每天出操,坚持训练,坚持修操场。全部是小事。

  他不断在说,人生,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

  是他所做的事有意义,感动了团队连长,还是别的?

  是他的心态。是他将哪怕一件小事,也要做到极致的心态,不仅仅是感动了人,是震撼了人。

  为什么能震撼人?很简单,这种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太少了,只有二甚至更少。其余的,我们能够常常看到的,是八。

  再讲一个y君的故事。

  y君大学毕业后,有过几年的从业经历,干过很多单位很多职业,后来去读研究生,大约三十岁左右,研究生毕业,进入一家报社的子报试用。试用期过了一个月,他所在记者部主任始终不肯表态,既不表明录用他,也没有告之让他离开。所以,他还在那里当实习记者。

  也就是这个时候,他接到一个任务,随同广告部主任去采访一个企业家。

  报社的广告部常常干这种事,他们的广告任务很重,广告员们平常就在一些企业家身边周旋。有些企业家希望借助报社的公信平台,替自己的企业做一些宣传,又不希望是纯广告。这类宣传,和软广告还不同,必须经得起报社严格的三审制。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一定要达到发表水平,不是随便弄一弄,就能糊弄过去的。

  遇到这类任务,广告部通常向记者部求援。

  这种内部协作,记者部肯定会支持,但是不是全力以赴,派出最好的记者?不是。毕竟,这是记者部的额外工作,没有加班费的。所以,记者部一般派实习记者或者能力弱一些的记者前往。以前,广告部和记者部协作过多次,每次派出的记者,广告部主任都不太满意。那些人业务不熟,完全没有准备,或者从骨子里轻视这种采访,连部主任都不太重视的事,下面一个普通记者,又怎么可能当一回事。

  这些记者忽视了一点,他们干份内工作,只能在一百分之内挣分,而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是挣不到一百分的。恰恰是这种份外工作,是他们挣加分的机会。可因为心态问题,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一点,遇到这类任务,总是敷衍塞责。

  这一次,任务被派给了y君。

  广告部主任向y君下达任务,明天上午去采访某某企业的某某董事长,明天早晨几点,我们在报社门口碰头,我带你去。

  如果是其他采访,部主任是不必随同的。可这种采访特别,部主任如果不出面,记者可能糊弄一下,随便弄篇稿子出来,最终或许考虑广告收益方面的原因,编辑部在广告部的斡旋之下,还是发出来了。可发出来的稿子,广告部不满意,采访对象更不满意,最终能不能拿到广告,是个未知数。广告部主任随同采访,对答过程中,他能引导提问,加上部主任在场,记者也不好太过敷衍,最终出来的稿子,质量会高一些。

  在此,请大家注意一下广告部主任下达任务的命令。

  这是典型的职场命令,而不是学校的老师下达课外作业。老师下达课外作业,会详细说明,你要准备些什么,要怎么思考,最终规定格式是什么。可职场下达任务命令,通常都比较简略,甚至含糊。许多命令之外的事,需要接受命令者自己凭经验把握。

  这个职场命令只把握了几个要点,工作对象,工作时间,工作地点。

  没有告诉你进行这项工作的程序,也没有告诉你要做哪些前期准备,更没有告诉你,进行这项工作时,你需要做些什么。

  普通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或者持有学生心态的人接受的信息就是工作对象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然后一切都由部主任领头,自己只是协助而已。到了工作现场,按照惯例提几个问题,作一番记录,回来再按照新闻写作的格式写一篇消息,交差了。

  这样做有问题没有?没有。广告部主任会哑口无言,因为你一切按程序做了,就算广告部主任不满意,最多也就说,你的能力有欠缺。你的能力有没有欠缺,不由广告部主任评价,因为你不是广告部的人。

  换句话说,如果你持有职场心态,这件事应该怎么做?

  y君提供了最好的范例。

  y君随身带着笔记本,广告部主任向他下达任务的时候,他作了记录,详细写明了被采访企业的名称,被采访对象的姓名。回家以后,他并不是像其他记者那样,将此事扔在一边,单等第二天早晨和主任一起出发采访,而是开始做准备工作。

  首先,他上网查阅了这家企业以及这名企业家的情况,对企业和企业家进行了全面了解。查阅的时候,他一边看一边做记录,将一些要点列出来。

  接下来,他开始审视这些要点,列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列了很多,有几十个。

  但是,采访的时间毕竟有限,一篇千来字的消息的容量也有限,几十个问题,根本不可能全部提出。他便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抽出几个关键性问题,列出采访提纲。

  他列这个采访提纲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白了这篇文章怎么写,找到了文眼,清晰了主题。

  换句话说,即使他不进行这次采访,也已经大致成文了。之所以要采访,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增加新闻的现场感,二是所有素材由被采访对象亲口说出来,增加新闻的可信度。

  不仅如此,y君还做了其他一些准备。比如说笔记本、笔、采访机、照相机等。

  以前的记者,随身都会带着采访本和笔,现在采访机的广泛使用,绝大多数记者都懒了,只带一台采访机,回来根据录音整理。但录音会有些问题,比如说,采访对象讲话抑扬顿挫,有些话录得不清楚,事后回想,怎么都想不起来,又不好打电话再去问采访对象,只能将这类细节忽略过去。

  被忽略的,很可能是一个要点。

  也有些更马虎的记者,根据录音猜,结果很容易出事实差错。

  最保险的做法,既录音,同时也记录。

  第二天采访,广告部主任成了摆设,y君把所有一切准备工作全都做好了,所有需要问的问题,也都预先设计好了,一切按照他事先的设计进行。因为他对企业和企业家本人的情况非常熟悉,赢得了企业家的好感。这位企业家,从此和他们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事后,这位广告部主任,到处对人说,这个人是个人才,将来必有大发展。

  显然,仅仅一件事,y君为自己捞到了巨大的加分,不仅仅是十分二十分,恐怕是一百分一千分。

  有一次,我和这位广告部主任聊天,谈到人才的运用,他又把这件事拿出来说。

  我的第一判断是,根本不需要考核此人的新闻写得怎么样,仅仅他这种良好的职场心态,就根本不应该让他参与试用,完全可以直接录用,甚至重用。

  为什么不需要考核新闻写作业务?道理很简单,一个如此用心的人,他的业务差不到哪里去。就算他的业务能力暂时还有不足,因为他全心投入细致周到的努力,假以时日,一定会有长足进步。

  如果觉得职场二规则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黄晓阳小说全集职场二规则决战江湖二号首长2二号首长3官劫幕僚爱情万岁阳谋高手高手过招二号首长,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