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黄晓阳作品职场二规则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前面已经说过,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出错在所难免。

  任何人都可能出错,从事的工作越多,出错的几率就越大。承担的责任越大,所犯的错误,也可能越大。

  为了避免和减少工作中出错,就需要一道程序,纠错。

  许多工作本身,已经设计了纠错机制,比如说,媒体行业的编辑程序,本身就含有纠错程序,而校对,原本就是为纠错而设置的。再比如生产产品的工厂,会设置质检科。

  然而,不可能在所有的工作,所有的岗位,均设置纠错程序,更多的时候,纠错需要自我完成。

  比如你每天要打扫办公室的卫生,职场怎么对这件事设置一个纠错机制?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需要你自己把握和评估。再比如让你写一个请假条,写一个年度总结报告,写一个文案,同样不可能设置纠错机制。

  对于这类工作,是否纠错,直接关系到工作的质量。纠错,既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心态问题。有关这件事,同样存在职场心态和学生心态的区别。

  学生心态是什么?

  学生做作业,想不想拿到100分?肯定想。可是,有几个学生,为了能够拿到100分,反复验算,反复校对的?做作业的时候,几乎没有学生还会再检查一遍,考试时做完答卷后检查一遍的学生有,但很少,检查两遍的就更少,检查三遍四遍的,几乎没有。

  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做完之后,看都不看,交上去了。

  结果,可能题目做错了,可能漏题了,也可能是别的错误。因为没有自我纠错而失去了得高分的机会。

  就算有的学生很听老师的话,做完考卷以后仔细检查一遍,可因为是被动而不是主动,所谓的仔细,其实并不仔细,只是例行程序。结果,大大的错摆在那里,愣是看不出来。

  也有的学生是因为心理的懒惰和盲目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根本不会错,就算有错,也不是大错,不会影响得六十分。所以,根本不检查或者检查只是走过场。

  这种心态,几乎被所有人带到了职场。

  职场中,有几个人告诫自己,我就是最后一道关,凡是交到我手上的任务,务必要完成到最好,不给后续环节,任何纠错的机会?有,但是非常少。

  通常情况是,上面让你写一个方案,马虎的员工先放肆地玩,到了最后期限,不得不交的时候,挤出一点点时间,匆匆弄出来,然后交卷。认真一点的员工,会仔细考虑方案的创意,文案的谋篇布局,文字的准确表达等。方案写完后,也可能会看一遍。

  方案交上去后,暂且不论方案做得怎么样,领导拿起笔,给你改错别字,就改了一大堆。

  有的人会为此脸红,但有的人不会。

  有些人甚至会为此找借口。

  由于时间太紧张,我是加班加点赶出来的,所以没时间校对。

  这是最常见的借口之一。但领导会接受你这种借口吗?肯定不会。就算时间再紧张,你用来写这个方案的三天时间,睡了多少觉?只不过是校对而已,你少睡一个小时,就完成了。可见,这不是事实,是借口。

  对方案的创意没底,现在只是一个初稿,之所以没有校对就拿出来,是想先征求一下领导的意见,然后再做修改。

  这也是最常见的借口。

  这样的借口,同样不会被领导接受。

  还有一种常见的借口:我犯点小错,是可以理解的,不犯错,怎么体现领导的高明?

  官场小说家最热衷于引用的一个桥段。职场之中,这样的领导有没有?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更多的却是,领导是真的比你高明,甚至高明得多。他如果不比你高明,那就应该是你当他的领导,而不是他当你的领导了。

  将工作错漏留给领导去帮你纠正,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

  因为领导不会就事论事地评估你的工作,而会因为你对这种细节的不注意,疏漏,评估你的工作态度,评估你的性格缺陷,从而得出一个对你的将来极其不利的结论。

  如果是你的直接上司,这个结论,还容易改变,毕竟你们每天都在一起工作,他有太多时间和机会观察你。如果是比你高几级的领导,几个月时间,你都只可能有一两次面见他的机会,你要扭转这个印象,难度之大,恐怕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一个小错误,很可能让领导对你得出一个结论,认定你是一个不拘小节、毛毛糙糙、丢三拉四、记东忘西、缺乏条理性、缺乏计划性、缺乏自省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的人,从而更进一步认定,你是一个有性格缺陷的人。可见,小事变成了大事,还是天大的事。

  如果大家多看官场小说的话,常常会看到类似情节,某一个高官对某一个人印象不好,为什么?因为某人做了一件小事,被高官认定此人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有问题。这么一个印象,彻底决定了此人的官场命运。这不是夸张,而是事实,不仅官场常见,职场同样常见。

  性格决定命运嘛,不拘小节、毛毛糙糙、丢三拉四、记东忘西、缺乏条理性、缺乏计划性、缺乏自省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的人,是绝对不能重用的。

  真是如此,你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

  千万不要认为领导是小题大作,上纲上线。在这类小事情上面,确实以小见大。

  小事不注意,损失的,很可能是大节。

  领导观察考察一个员工,既看你每个月完成多少任务量,为企业创造多少经济效益,也看你为人处世的小细节。甚至恰恰是那些大多数人不以为意的小细节,才真正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同时也决定一个人的职场命运。

  我再举一个小例子。我所在的杂志社,曾经招聘一个发行员。试用期间,我带着他一起去郑州参加全国图书博览会。最后一天,下午没事,他单独上街购物,买了很多礼物,准备回家送给七大姑八大姨。东西买回来后,离上车的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他开始整理那些物品,一包一包地码,极其仔细,码好了再仔细观察,感觉不是太满意,又拿出来,重新再码。我在一旁急得要死,担心时间不够,催了一遍又一遍,他还是要紧不慢。最后终于出门,时间已经非常紧迫。谁知到了车站,下出租的时候,这位老兄又来一手,他掏钱给出租车司机,人家找回来的钱以及撕给他的车票,他要放进钱包中,就为了这件事,他将整个钱包,几乎重新整理了一遍,钞票和车票,百元钞和十元钞,都要分门别类地放好,一丝不乱,我在车外站着等了他一分多钟。

  按说,这个人做事,够仔细了吧。这股子劲头,如果放在工作上,会不会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然而,我们到达时是晚上,第二天是星期天,这一天自然是例行休息,星期一,他没有来上班。我问他为什么没来,他很坦然地说,补休一天。

  我明白了,他的仔细,只是对他的私事。对于公事,他是马虎的。你是可以补休一天,但是,你如果真是一个仔细的人,我们有那么长时间在一起,你该向我说一声吧?他竟然自己给了自己补休的机会。

  那时,我其实已经在心中给他打了分,不及格。

  果然,他只做了半个月,做不下去了,自行离去。离去的时候,竟然也没有向我说明,直接就不来了。

  这个人的仔细,如果是用在职场,他绝对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哪怕职场和私生活中,他都如此仔细,也行。而他把仔细用错了地方,只对自己仔细,不对工作仔细,那就错远了,其实也是对自己最大的不仔细。

  正确的职场心态是,把你当成职场的最后一道工序,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你提供给别人的,永远都是正品,而不是半成品。所有的纠错行为,都必须在你这道工序里完成,不留给下一道工序。

  或许有的朋友会想,这也太苛刻了吧,只不过是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而已。

  你也说了啊,人是难免犯错误的。既然如此,犯了这么一点点错误,为什么一定要苛责呢?

  确实,人难免犯错,尤其是小错,不应该太过计较。问题在于,这种小错,若是心态上面的,甚至是品行方面的,那就不是小错,而是大错,是不那么容易改正至少是在短时间内无法改正的错。

  谈到这里,我想起我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

  我曾经任职的一家杂志,原套班子没有将这家杂志搞好,从编辑到发行,都是问题。上级最终下定决心,将整套班子全部撤换,由我担任总编辑,另配了一名发行经理。这位发行经理进来的条件是由他全权负责发行,我只是名义上的领导。他进来之后,立即将原有的两个发行人员清退,自己从外面招进来六七个人,组建了一个庞大的班子。

  尽管发行部我插不上手,但一个小小杂志社,要承担这么大一帮人的开销,对于这些人,我得心中有数,所以,我常常到发行部去走一走。有一次,我进入发行部时,见到一个女员工在打电话。我听了一下,是个私人电话,谈的是家长里短。我什么话都没说,干脆在她后面坐下来,听她打电话。

  我在她后面坐了约五十分钟,她的电话还没有完。我实在不可能等了,只好起身离开。事后,我跟发行经理说,这个人不能要。一个私人电话打一个小时,这种人,还可能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吗?

  发行经理说,我是让她来发展大客户的。她的老公很有关系,她可以利用这些关系多拉一些大客户。

  我事后了解,她的老公,和这位发行经理是好朋友。

  某个员工打了一个私人电话,事情很大吗?确实不大,批评教育一番,她可能就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对于这种小节过于苛刻,是不是太不宽容了?

  我认为不是。

  这名员工,显然不适合职场,任何一个单位,都不适合她,因为她脑中完全没有工作这样一个概念。

  名义上,我是她上司的上司,当着我的面,她大大方方地打私人电话,说明她心目中,根本没有职场结构这样的概念。

  就算她是新进职员,不了解我的职务,以为我只是不同部门的普通员工,对她不会有丝毫影响,也说明这个人脑中没有职场关系概念。

  更值得讨论的是这位发行经理。

  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窝粥。这名员工,就是职场的一粒老鼠屎,她的存在,会对其他员工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会使得整个团队,失去战斗力。

  一个优秀领导,在招人的时候,就应该对此进行考察,根本不让这样的人进入。既然已经进入,理智的做法,应该是立即清退。就算仁慈一点,较为妥善的做法,不是批评教育,而是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其他方面的能力。

  但是,发行经理的做法并非如此,第一时间,他是强调那个想当然的业务关系,是替自己错误地招进这个人找借口,说明他考虑问题不是从职场出发,而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他既没有底线,也没有条理,更没有原则。这种人,对于工作,绝对没有系统性思考,只是想到什么做什么,不具备带团队的能力。

  什么叫以小见大?这就是。

  在职场,最可怕的事,不是你犯错,而是你做的一件小事,让人家把你看了个底穿。

  什么事能将你完全看穿?不是错误本身,而是犯错误时,你所持的心态。

  课后思考题:

  1.你会常常对自己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拘小节吗?你会把不拘小节当成一种优点吗?

  2.你的同事犯了不拘小节的错误,你怎样对待?宽容,还是苛责?

  3.你的同事指出你工作中的小错误,你怎样对待?你的上司指出你工作中的小错误,你怎样对待?

  4.工作中,你如果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那你就得当心了。在你改正这一点之前,你不会得到重用。

  5.“错误可以被宽容,但导致错误的错误心态,不能被宽容。”对这句话,你应该怎么理解?

  第十二节 你是在奉献还是在被造就

  许多年轻人认为,我在这个单位工作,就是在为这个单位奉献。

  可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工作和奉献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说,并非你只要工作,就是在奉献,更大的可能,你是在享受别人劳动的成果,是在被培训,被造就。

  你如果能够冷静地想一想,你为单位工作,到底为单位奉献了什么?

  你可以说,我为单位奉献了青春。你也可以说,我为单位奉献了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和青春是一个概念。不错,你是奉献了时间,同时,你更应该认为,你浪费了时间。

  时间或者说青春,就是用来浪费的。

  就算你不在这个单位,你不做任何事,你的青春能像你的钱一样,不用就仍然存在那里吗?不会。

  时间或者青春是否被浪费,只在于你用这些时间,用你的青春做了什么,积累了什么。

  这段时间,有一部电影大受追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几乎所有人看了这部电影,都觉得感动,觉得找到了自己曾经逝去的感觉,就是自己逝去时光的写照。可是坦率地说,我看了,半点感觉都没有。

  你有感觉,是因为你曾经浪费过自己的青春,甚至挥霍你的青春。

  大家可以仔细回想一下,这部电影中的每一个人,是不是在挥霍青春?只有一个人不是,陈孝正。当然,作者或者导演对这个人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所以在最后把他写浪费了,或者说,他的大学时代,没有挥霍的青春,导演让他在后来的职场生涯挥霍了。此外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在挥霍青春。

  这里出现有趣的二八现象了。哪怕在学校,在大学时代,也存在二和八。

  这部电影,完全还可以有另一个片名:八们在挥霍青春。

  你为什么会因此而动情?因为你是八,哪怕你现在已经领悟了,已经成为二了,但是当时,你确实是八,这部电影演绎的,就是你当初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当年,你就是这么挥霍自己的青春,现在你仍然在如此挥霍,所以你找到了共鸣。你已经意识到,当年太过奢侈,浪费太多,所以,你同样找到共鸣。

  只有一种人找不到共鸣,就是当年并没有挥霍青春的人。

  我这样说,并非我当时就已经是二。我得承认,当年我也是八,甚至比大家更八。但有一点,我没有像电影中人一样挥霍青春,因为当年的我没有挥霍的资本,所以,我成了侥幸的例外。

  我之所以举这部电影为例,是因为我觉得,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好教材,甚至是一把尺子,每个人,都可以拿来量一量自己。

  如果这部电影让你感动,那么,你曾经是八。如果你对电影中表现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仍然肯定,那么,你现在仍然是八。这部电影如果引起你反思那些被挥霍的青春,说明你正走在变成二的路上。只有一种情况,你如果感叹,那时候,我是多么奢侈,多么挥霍,多么浪费啊,也就是说,你现在已经成为二了。

  回到奉献还是被造就这一主题。

  在一个单位,能够谈得上奉献的,永远只是处于顶层的那几个人,正是他们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正是这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企业的盈利前景和发展空间,使得身在这个企业中的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正是这少数的决策者,给整个企业的员工,奉献了一个光明的事业前景。

  显然,这些人并不是企业中二的全部,企业的二中,还有一批处于中层的骨干,这些人的绝大多数,是二或者走在成为二的路上。那么,这批人,是不是奉献者?

  也不是。未来可能是,至少目前还不是。

  他们是反哺者。或者就像按揭购房一样,他们是还贷者。他们支付的远远高于当初贷款数的利息,可以认为是对企业的贡献,但不是奉献。是为你曾经受到过的培训,支付相应的利息。

  此外的其他员工,其实只是一些带薪学习者,或者带薪实习者。

  理论上,学习或者实习,你应该付出薪酬,而实际情形,却是单位付给你报酬。只要你有点点会计方面的常识,你就应该知道,你不是在贡献,更不是在奉献,而是在大赚。

  企业或者说职场平台是水,你只不过是水面上的船。你这艘船所处的海拔能有多高,不决定于你本身的高度,这种高度,只是你和你身边人的比较,更取决于你所处平台的水位有多高。

  这就是水涨船高的道理,也是职业平台和个人成长前景之间的正确关系。

  正所谓山高人为峰。人为什么能成为峰?不是你有多高,是因为你脚下的山高。

  显而易见,是水造就了船,是山造就了人。如果你认为是船造就了水,是人造就了山,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前面我讲到湖南卫视某制片人的例子,我再讲一个知名主持人的例子。

  我写《魏文彬和他的电视湘军》时,采访过几个著名主持人,其中一位主持人对我说,湖南卫视这个平台非常好,我是不会放弃的。我为什么要放弃?相对于湖南卫视,我只是水面上的一艘船。因为水平面高,我这艘船才会高。个人就算再有能力,水平面太低,也难有成就。作为个人,你说你有水平?世界上有水平的人很多,全国有几十个省级卫视,每家卫视都有好多主持人,他们有没有水平?一样有水平,他们为什么没有在全国火起来?平台低了(大意)。

  这一席话,对我的震撼很大。

  今天,《非诚勿扰》这个节目非常火。这个节目造就了两个非常火的主持人,孟非和乐嘉。不错,乐嘉似乎此前就已经火了,他写了一本与色彩有关的书,让更多人认识了他。但是,如果没有《非诚勿扰》这个节目,他能火到这种程度?肯定不能。他做《非诚勿扰》,不知多少人追着看他,后来,他去央视做另一档节目,还有多少人追?少多了。若是再过几年,人们就将他彻底地遗忘了。

  如果觉得职场二规则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黄晓阳小说全集职场二规则决战江湖二号首长2二号首长3官劫幕僚爱情万岁阳谋高手高手过招二号首长,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