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黄晓阳作品职场二规则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自己怎么选择?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社会暗示。

  什么是社会暗示?那就是社会普遍宣传的热门职业或行业。社会上,it最热门,就有一批人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设定为it业。足球热的时候,又有一批人想当足球明星。但是,有多少人是盲目选择?谁都无法统计,至少百分八十的人,最终会发现,自己很可能不适合最初选择的事业或者职业,因此放弃。

  前几天看到微博上有一篇博文,说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百分之多少的大学生,曾梦想成为诗人,也确实写过诗,有些人,是校园诗社的活跃分子,甚至还有些人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诗。具体数字我不记得了,这个比例相当高。毕业之后,这些人中,哪些仍然在追寻着自己的诗人梦?甚至连仍然从事文字工作的,都非常少了。我曾遇到过很多政府公务员,因为我是作家,所以,他们不约而同向我表示,他们大学的时候,也写过诗。

  今天,如果再去大学校园做一个统计,写诗的人,占整个大学生的比例是多少?梦想着一辈子以写诗为业的,又有多少?且不说写诗,就是将写小说当作家当成未来人生目标的大学生,又能有多少?相信一定非常之少了。

  所以,千万不要被所谓的个人爱好蒙蔽,你的个人爱好,既有可能是你的爱好,更大的可能,是社会的影响。

  前几天还有朋友对我说,我大学时代最大的梦想,是当演说家。

  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因为他读大学的那个时段,演说家很风光,似乎只要往演讲台上一站,就能出大名,就能财源滚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少人梦想当出租车司机?那时,普通人的月收入才只有四五十元,出租车司机的月收入是好几百。今天呢?辛苦一个月,四五千的收入,差不多也就是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

  社会影响是否能够成为你的人生目标,并不取决于你是否爱好,而取决于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怎样的准备。

  从这种意义上说,也不要盲目地否定你的父母替你选定的人生目标。

  你的父母替你选定的人生目标,和你自己的所谓爱好相比,至少有一个好处,你的父母有一个还算完整的培训计划,并且会以高压的方式,强势要求你按照这个目标向前走。在这种形势下,你无力反抗,只好依从,也因此实现了奔向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早期积累,完成了一系列短期计划中起始阶段。甚至有些时候,在父母的高压之下,个人完成了人生目标的极大的部分。比如那些被父母送去练体育的,练钢琴的。

  此外,父母帮你选择,你将获得巨大的外力支持。你自己选择,很可能遭到来自父母以及其他方面的一致反对,增加你实现这一目标的阻力。除非你有超强的意志力,否则,你很难在这些来自社会的阻力之下,坚持你所要走的路。

  那么,如果没有父母替你作主,你必须独立完成人生目标的选择,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首先,切忌盲目,切忌过多地受社会影响。

  说起受社会影响而盲目选择,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深。

  多年前,我有一个邻居,大家住在同一个院子里,彼此的关系不错。那时,邻居家刚刚添了小子,接着,他的弟弟又要生孩子了。为了提前准备,他替弟弟找了一个保姆。因为弟媳的预产期还有几天,他便将保姆留在自己家里,让她跟自己家的保姆熟悉工作。这个保姆初中毕业再没有上学,闲在家里两年,经父母反复施压,才肯出来工作。

  她在邻居家住了四天,什么事都不干,整天捧着一本书,真正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公主一般的生活。邻居的老婆大有意见,希望邻居和她谈谈。邻居和她谈过之后,觉得这个孩子有点难缠,找到我讨主意。

  我问邻居,你为什么觉得她难缠?邻居说,她说,她不可能一辈子当保姆,她要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实现自己的梦想。听到这话,我倏然起敬,年纪轻轻有大志向,难得啊。我们都年轻过,都有过这样那样的追梦经历,我们这些成年人,应该为孩子追梦提供至少一点点方便。

  邻居便希望我找这个孩子谈一谈。

  我问这个孩子,听说你想一边工作,一边实现自己的梦想。有梦想是很好的事,有梦想才有动力,才有目标。我能不能问一问,你的梦想是什么?她犹豫了半天,然后说了出来,要当诗人。我当时还真有点激动,对她说,这很好。不知你的叔叔告诉过你没有,我是个作家,你的梦想既然是当诗人,我还可以帮助你,给你提供指导。其实,我心里还有一句话:这孩子运气真好,我为了学写作,一直都是自己摸索,根本找不到老师。她却能误撞上一个免费的老师。这是天大的缘分。

  既然她立志要当诗人,我就得了解一些她的准备情况。我问她,你喜欢古今中外哪些诗人的诗?她不答。我于是启发,比如说中国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你喜欢他们的诗吗?她不点头也不摇头,只是茫然地看了我一眼。我有一种警惕了,问她,没读过他们的诗?她点头。我又问,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字?她再一次点头。我想,她可能是受新诗的影响,这不奇怪。我于是又问了几个外国诗人的名字,普希金,歌德,拜伦。结果一样,她不仅没有读过他们的诗,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那我想,她会不会是受现代派的影响?又问了几个现代派诗人如艾略特什么的。最后,我只好把视线转回国内,问到的名字是徐志摩,艾青,这是最容易影响年轻人的诗人。我年轻的时候,曾疯狂地爱上诗歌,就因为读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很快知道,对于中国现代诗人、当代诗人,她同样一无所知。

  此时,我觉得奇怪了。她对于诗歌的了解几乎是空白,怎么会冒出一个要当诗人的念头?我反复追问,她说出了一个当年极其著名的诗人的名字。这个诗人的诗,大量出现在一些妇女类青年类刊物中而不是文学刊物中。真正搞文学的人,几乎不看他的诗,并且对他能够红得发紫,颇为疑惑。在那些搞文学者看来,他写的是口水诗,随口吐出,信手拈来,通篇都是大白话。

  这样的诗,拿到文学刊物上面,连发表的机会都没有。可整个社会,却为他的诗而疯狂,谁都不明白,他的读者,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这个小女孩说出他的名字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面前就是这个诗人的读者,而且是疯狂痴迷的读者。她之所以疯狂地迷他追捧他,有一个直接原因,正因为他的诗写的是大白话,是口水,才给这些年轻的孩子们一个强烈印象,写诗是最容易的一件事,只要会写大白话就好了。

  那一瞬间,我哑口无言,我知道,那位著名的口水诗人,把这个孩子误导了。

  不久,我去了广州工作,春节回去时,和邻居一起吃饭,席间聊起这个保姆,才知道,考虑到她或许并不适合从事保姆工作,他和妻子商量以后,决定将自己家的保姆送到了弟弟家,将她留在了自己家。和从前一样,她的工作干得很糟糕,遇到女主人是个急性子,经常骂她。后来有一次,趁着男女主人出差,她跑了。离开时,她带走了家里的一些东西,比如微型录音机,也拿走了她能从家里找到的钱。

  东西虽然不是太多,总值也就五六百元。可性质极其恶劣,她让孩子饿了一天。幸好女主人因为特别变故,当晚赶回来了,否则,孩子还不知要饿几天,不知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女主人恰好在公安部门工作,通过内部电话打到了她家乡的县公安局。县公安局当即派人去她家,见到了她,并且搜出了她从主人家偷走的东西。

  这件事,让我唏嘘不已。一个人有梦想是好事,但是,怎样让梦想成为理想,成为人生目标?我想,必须有两方面的准备,一是技术上的准备,二是心理上的准备。

  显然,我提到的这个女孩,既没有技术准备,也没有心理准备。完全不知道为了实现这样的梦想,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这也就涉及到了第二条:短期计划。

  第二节 用一个短期计划链支撑你的梦想

  和上面提到的那位小女孩类似,绝大多数最终放弃了自己早期梦想的人,并非他们不爱好,也并非他们没有立志,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达成这一目标。他们很可能努力过,比如上一节提到的那个女孩,她曾经很努力地读诗。还有一些梦想当歌星的孩子,曾经很努力地唱歌,频繁地参加各种比赛,甚至有些还得到了父母的全力支持,父母为了帮助孩子实现梦想,做了很多工作,铺平了很多道路。

  然而,由于当时无法预料的原因,最终,他们放弃了。

  追求梦想是一个极其曲折艰苦的过程,大多数人因为吃不了苦而放弃。但也有一部分人,仅仅因为不知道怎么做,渐渐淡忘了曾经有过的梦想。

  确定你的人生目标之时,你的心目中,还需要一个大致的方向感,需要知道,为了实现这一人生目标,你需要从哪个方向去努力。有了这个大致的方向感,你才可以确定你的短期计划。有了这个短期计划,你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我有一位朋友吴颂今,他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可算是一个标准教材。

  吴颂今这个名字,知道的人有多少,我无法估计,但提起他的几个学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第一个著名的学生叫杨钰莹,曾被称为甜歌皇后。另一个学生叫陈思思。吴颂今为陈思思制作了《情歌去南方》,陈思思一炮而红。还有一个学生叫周亮,由她唱红的《女孩的心事你别猜》、《你哪里下雪了吗?》都是吴颂今替她包装的作品。

  吴颂今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搞音乐,时间早得让人大吃一惊,八岁。

  和所有孩子一样,小时候,吴颂今喜欢唱歌。但喜欢唱歌,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够成为音乐家,促使他将自己的人生目标确定为音乐,是一次社会事件。八岁那年,他家所在的兰州城解放了,他跑去看解放军入城式,看到很多人在街上扭秧歌,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他突然觉得,歌声实在太美妙了,心中暗暗做出一个决定,这一辈子,要从事与音乐有关的工作。

  这是前一节谈到的内容:确定人生目标。

  那么,这个目标确定之后怎么办?大多数人,只是念头一闪而过,也有些人,追求过一段时间,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吴颂今不同,虽然作为一个八岁的孩子,他不可能有一个详细的文字计划,但他的心目中,确实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

  首先,学校上音乐课,他会格外用心,任何与音乐有关的活动,他都积极参与,社会上所有与音乐有关的消息,都会引起他的高度关注。

  三年级的时候,他有了第一个人生的短期计划。

  有一天,他从《中国少年报》上看到一则报道,苏联的一个芭蕾舞团到中国来演出,给他们配舞的,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孩子,少年报配发了照片。吴颂今看到这张照片,感兴趣的不是苏联的芭蕾舞团,而是那些孩子。在他看来,那些孩子太幸福了。他暗暗制定了一个计划,要去那所学校上学。

  怎样完成这个短期计划?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吴颂今却知道,没有人教他,但他有一个大致的目标感,并且懂得朝这个目标努力。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给那所学校写了一封信,询问入读那所学校的相关细节。不久,人家给他回信了,明确告诉他,学校只招初中生,不招小学生。他可以在小学毕业后,报考这所学校。同时还告诉他,全国有几个分考场。整个西北,只有成都有分考场,他可以考虑到北京参加考试或者到成都参加考试。报名以及考试的具体安排,会在《中国少年报》上公布。

  身在兰州的吴颂今,有没有条件去参加这场考试?一个未知数。

  即使如此,他也开始默默地为这场考试准备了。

  从决定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到参加考试,这就是他的一个短期计划。经过他的努力,他确实到成都参加了那次考试,由于他准备充分,成绩非常之好,在所有参加考试的男生中,他的成绩排在第一。也就是说,只要这个考点录取一名男生,他就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迈出了最大的一步。

  然而,让他意料不到的事情出现了,整个成都考点,参加考试的男生很少,女生很多,条件好的男生更少。相反,山东济南,参加考试并且成绩很好的男生很多,女生很少。如果按照原来的招生计划,男女同比例招收,就会出现一种情况,成都考点的很多优秀女生无法录取而济南考点的许多优秀男生无法录取。因此,校方做出一个决定,将济南的女生名额划给成都,而将成都的男生名额划给济南。

  成都不再招一个男生,吴颂今因此失去了这次机会。人生目标的第一步,以失败告终。

  这种打击,对于孩子来说,是极其沉重的,很多人,可能因此放弃。

  吴颂今没有,他很快制定了一个新的短期计划:参加高考,直接考进中央音乐学院。

  终于到了高中毕业,他参加了专业考试。这次,他吸取了教训,没有在当地报考,而是直接去了北京,参加了本部考点的考试。考试结束后,一部分人被内定录取,校方还专门把这些人召集起来开了个会,告诉他们,只要他们的文化考试过关,肯定录取。那时的吴颂今信心百倍,和其他考生相比,他的专业成绩优秀,老师甚至动员他放弃专业考试,直接参加普通高考。有了这个基础,他相信,考进中央音乐学院,是没有意外的事。

  可是,没有意外的事,也会出现意外。他从北京坐火车返回南昌,火车进站时,听到广播中正在播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消息,同时播放了一则通知,今年的高考暂停。那时,他还暗暗惊喜,自己毕竟参加了北京的考试,这个考试成绩,不可能作废吧。

  没想到,第二天进入学校,才知道,整个学校停课闹革命了。几天之后,接到中央音乐学院的通知,因为高考终止,今年暂停招生。

  又一个短期计划失败了。

  不久以后,国家安置老三届,大多数老三届上山下乡了,吴颂今符合留城条件,被安排进入工厂当工人。

  又一次挫败,可能使得追求人生梦想的路上,再少一群人。可吴颂今没有放弃。

  进入工厂之后,他重新制定了自己的短期计划,办宣传队。

  正因为他办宣传队,他成了厂里一名特殊的工人,一名像他那样出身不好的人很难享受的类似于干部待遇的工人。

  正因为他在长期准备,机遇来临的时候,他抓住了。文革结束,全国恢复高考,他首批考进上海音乐学院。那一届,上海音乐学院才招了几名学生,他幸运地成为了几分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现人生目标,需要有一个又一个短期计划,这些短期计划之中,又可能有一些更短期的计划,共同形成一个计划链。你只有一步一步地推进这些短期计划,才有可能达成人生目标。

  你将这些短期计划付诸实施的时候,并不可能一帆风顺,可能出现波折,甚至发生失败。

  任何一次波折和失败,都会淘汰一批人。只有那些始终不放弃的人,才有可能走到最终目标。

  《士兵突击》中有一句话“不抛弃不放弃”,引起了千千万万人的共鸣。为什么?那些失败的人共鸣,是因为他们抛弃了放弃了,那些成功的人共鸣,是因为他们会想,幸亏当时自己咬着牙坚持了,如果当初放弃,现在肯定是另一番境遇。

  第三节 人生的路必须一步一步往前走

  有了人生目标,有了短期计划,你还得有当日功课。也就是每天都得沿着既定目标,向前一步步推进。

  许多时候,你迈出去的步子,很可能不是向前推进了,而是后退了,此时,你得有一股子倔劲,不抛弃不放弃,永不言败,百折不馁。

  一个人追求成功,显然不是仅仅梦想一下,然后把这个梦想说成是理想,便能万事大吉。你必须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制定一个个切实可行的短期计划,共同组成一个计划链。当然,由于梦想的人,都属于年轻人,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各方面的经验不足,对未来缺乏预见性,因此,这个所谓的短期计划,并非一开始就是计划链。最初很可能只有一个朦胧的方向感,由这种朦胧的方向感设定相应的短期目标,朝着这个短期目标前进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短期计划。

  是不是有了这样的计划,就能实现人生目标了?同样不是。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有了短期计划,你还得把这个计划划分成更小的小块,每天都按照既定目标,去做你该做的事。

  这也就是马鹤龄老先生给马英九约法三章中的当天工作。你只有扎实做好了每天的工作,才能一步一步实现你的短期计划。你只有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短期计划,才能达到你的人生目标。

  这是一个逻辑。

  我们还是以吴颂今为例。前面谈到吴颂今的三次短期计划,我们不可能一次一次详细地讲,就算选取一次,也不可能太详细,只是讲几件典型的事。

  吴颂今确定的第一个短期计划是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这个计划既具体又模糊。说它具体,是因为参加考试是一个具体事件。说它模糊,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人家招不招生,什么时候招生,怎样招生,招一些什么条件的学生。相当一部分人,哪怕产生了那样的念头,也会因为这个目标的模糊性而放弃。也就是说,这个目标实现起来有困难,还不是小困难,是大困难,是一堆困难。绝大多数人虽然有过理想,却没有将理想付诸实践,就因为对这些困难望而却步。

  吴颂今没有。他写了一封信,把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了。

  困难当前,你会觉得困难比天大,根本不是你所能解决的。当你真正想到了正确的方法之后,你会发现,这个困难,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大,真的解决起来,有一种方法,其实很简单。

  学校给吴颂今回信了,把他最初的那些困难解决了。可是,旧的困难解决,新的困难又出现了。首先,他必须达到人家的招生标准,也就是说,他要学好声乐课,还要学一种乐器。这类困难比较具体,解决起来也不难,可以向学校的音乐老师学习,也可以自己想办法拜师。

  最大的困难在于,他怎么去参加考试?全国只有五个考场,主考场在北京,另外四个分考场,分别是上海、武汉、济南和成都。他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去这五个考点之一参加考试?不仅仅是参加考试,还要报名呢。

  四年级的时候,出现了机会。

  他的哥哥在成都当兵、结婚、生孩子,他的母亲去了成都,帮哥哥带孩子。于是,他看到了希望,只要自己能够去成都,就一定能够在成都报名参考。问题是,他怎样去成都?直接对父亲说,要去成都参加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考试?父亲是否同意,是一个未知数,如果被否定,整个计划就完了。

  为此,他制定了一个更短的短期计划。到了五年级上学期,他会时不时在父亲面前流露一种情绪:想妈妈。越到了后期,这种情绪表达越强烈。到了寒假,眼看要过春节了,他开始不断地让父亲明白,自己想妈妈。最终有一天,他向父亲摊牌了,他想妈妈,要去成都看妈妈。父亲说,去成都路程不短,你怎么去?我的工作忙,又不能送你去。他说,我自己去。我已经查过了,坐火车从哪里到哪里转车,在成都下了火车之后,坐几路车,可以到哥哥的厂里。父亲说,你去几天,又要回来上学。他说,我在成都读完小学,然后回兰州读初中。

  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他要留下来,参加考试。

  父亲被缠得没办法,同意了。

  同意了,困难就解决了?一个困难解决了,又一个困难迎面而来。他一个五年级孩子,独自坐火车从兰州去成都,路上还要转一趟车。成都是个大城市,他完全不熟悉。这样的事,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天大的困难。

  这件事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至少,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别说干不出这种事,想都不会想到。

  他想到了,也做了,而且计划极其周密。

  可毕竟,是孩子的计划,难免出现差错。路上需要几天时间嘛,加上火车很难准点,那么远的距离,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误差,是完全可能的。他在成都下车的时候,这种误差让他陷入了巨大的困难。

  火车到达成都是午夜,过了十二点,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到来了,那天是大年三十。成都所有的公共汽车收班了,他哥哥的工厂,又在郊区,那时候又没有出租车,惟一的办法,只能是步行。

  我的脑中曾出现过这个画面,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背着大书包,手里拿着一张地图,独自走在成都市的午夜里,一边走一边找所有能见到的人问路。这件事非常难,毕竟已经是午夜,又是大年三十的凌晨,街上几乎难以见到行人。

  这个倔强的孩子,为了他的音乐梦想,克服了内心深处的恐惧,一步一步地前行。到早晨六点多钟,他终于找到了哥哥的家。母亲被敲门声惊醒,打开门一看,是自己年幼的儿子,一下子惊呆了。

  不仅他妈妈惊呆了,我也惊呆了。

  一个人追求梦想的动力,大得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大得他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但另一方面,我们或许也会想,我们年幼时,不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吗?可是,我们又为追求这样的梦想,付出过什么?脚踏实地地做过什么?

  人家成功了,我们看到的是光环,我们满怀着羡慕和嫉妒。可是,我们何曾走进过人家的内心深处,真正了解人家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所付出的一切?

  小时候,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也曾下定决心,确定自己的理想。什么理想?我要当什么什么。可是,我们立下这样的宏愿,当真过吗?从来没有。

  最近这些年,社会对学校和老师的这种做法群起而攻之。为什么?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发现,那是在培养我们说谎,因为我们当时所说,和我们后来的人生目标,连边都沾不上。

  为什么连边的沾不上?

  教育当然也有问题,只告诉我们立定所谓的人生理想,却不引导我们去实现这种理想,或者没有给我们指出一条路径,以至于我们后来的一切,与这个所谓的理想越来越远。且不说小学中学时代,我们不知道怎样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算是大学毕业了,也不一定有人教过我们这一点。

  所以,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充满着茫然和盲目自信跨进了社会。

  与这些大学毕业时还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者相比,那些在几岁或者十来岁就已经确定了人生目标者,他至少比你早奋斗了十年。

  这十年是怎样的十年?是学习的十年。你十年时间的学习,都是盲目的,老师教你什么,你就学什么。等你进入社会之后,发现你十多年时间所学的,绝大多数是无用知识。所以,你抱怨这个教育制度,因为他浪费了你大好的时间。而那些在十来岁就已经确定了自己人生目标的人,他们在这十几年时间里,有意识地选取自己所需的知识。

  就算他和你读一样的书,可在专业的道路上,他比你早走了多走了十年时间。

  这十年,就是成功和不成功的距离,一个天大的距离。

  最近几天,网上出现了一个长贴,题名《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最露骨的大学生活》。这样的贴子,最近几年很多,不用看就能知道,一定是在抨击现行的教育制度。现行的教育制度有没有问题?绝对有。另一方面,那些所谓的抨击,是否击到了点子上?坦率地说,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

  如果觉得职场二规则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黄晓阳小说全集职场二规则决战江湖二号首长2二号首长3官劫幕僚爱情万岁阳谋高手高手过招二号首长,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