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黄晓阳作品职场二规则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你的这个项目没有做成功,它可能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你个人的原因,你没有将一切考虑好,设计好,没有将做这件事的步骤想好。你个人能力造成了这次失败。所以,你必须为这次失败承担一切。其二,确实是你请的人的原因,它的能力有问题,他设计的方案没有被对方接受,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但所有原因,仍然是你个人的原因,你识人有误,遇人不淑。因此,你同样该为此付出成本。

  你不想因此付出,你甚至根本就没想明白这件事,最终的结果,是你周围的人全都看透了你,从此不再和你合作。

  我说的这个人,不久从原单位离职了。他离职的原因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有一个基本判断,他大概是很难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的。他的思维方法有问题,因此导致他的工作方法,同样有问题。

  我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个互利互惠,并非强调爱贪小利的人性弱点。

  确实,所有人都可能贪小利。然而,你以小利去诱人,有些人可能不会接受。对于一个月薪几千元的人来说,你投以几十元的小利,他可能觉得已经心里满足了。但是,对于一个日收入几万的人来说,你给他几千元,他觉得是对自己的污辱。所以,互利互惠原则,并不是小恩小惠原则,而是对人家付出劳动的认定,对人家社会地位的认定,也是对你们彼此同事之情、朋友之情的认定。

  因为不是上级下达的任务,人家之所以肯出手帮你,不就是对这一切关系的认定吗?而你无动于衷,岂不是对这些关系的否定?既然在你的心里是否定的,人家凭什么还帮你?

  换句话说,你如果连小恩小惠都没有,那么,你就别谈什么职场关系,更别谈朋友关系,你们之间,什么关系都没有。

  在这里,我讲的是求人办事的原则。

  同事相处,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被求原则。

  你被同事求,本身说明同事对你的能力人品等方面的认定。从这种意义上说,你应该竭尽所能,为同事排忧解难,帮同事的忙,而不要凡事讲报酬谈条件。

  但是,就算是帮人,也不能无原则无规则。遵从原则遵守规则,是做人的底线。

  这里所说的原则规则,我想,应该有这么几条。

  第一条,必须合理合法。这个理,指企业或者团队的相关规定,这个法,当然容易明白,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道德标准。

  这一条,对于很多人来说,比较容易把握。公司的制度和国家的法度在那里,很少有人会不顾忌这些去帮别人做事。

  第二条比较难以把握,要合情。

  情,指人情。这个人情的度比较大,掌握起来,难度也比较大。如果说,对方求的这件事,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或者办事过程中,不投入成本的。我认为,应该无条件帮同事。这个掌握起来不难。

  但有三种情况,不那么容易把握。第一,事成之后,对方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第二,办事过程中,自己必须投入较大的成本,比如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甚至还可能有其他一些成本。第三,你本身参与该类活动,是有市场价格的。

  第一种情况,对方能够获得经济利益。比如说,对方向你借钱去投资,不管对方是否从这笔生意中赚到钱,你考虑要得到一定的利益回报,都属于情理之中。

  第二种情况,替别人办事,你需要花钱,需要欠第三方的人情,需要较长时间投入等,你要求一定的经济回报,同样是情理之中。

  第三种情况,你身份较为特别,参加类似的活动,本身就有利益回报。也就是说,你有一个公开的市场价格。此时,你给同事打一个折,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样在情理之中。

  除了上述三种情况,你应该尽自己所能,帮助同事,这是处理好同事关系的前提。

  在本节,我更多地谈了一些细节,实际上,这些细节,并不完全在本书讨论的范围,因此,我还有很多细节没有谈到,省略了。

  我要谈的,只是一个根本问题,即同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处理同事关系,你必须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互利互惠。

  第四节 把客户做成朋友

  职场关系中,还有一个难以处理好的关系,是客户关系。

  以前有一种观点:客户即上帝。后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提出这一观点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客户是理性的,是讲程序的。如果遇到并不理性也不讲程序的客户,仍然强调客户就是上帝,就会发生严重失衡。

  因为强调客户即上帝,在一些服务行业,发生了各种荒唐事件。甚至有些营销行业,明示或者暗示营销人员和客户上床,以赢得订单。

  换个角度看,某些营销人员,如果不和客户上床,怎样才能拿到订单,怎样才能战胜同行业的竞争对手?

  客户手里握有资源,比如说一大笔广告预算,要给某些媒体瓜分,到底是给五家媒体,还是给十家媒体?客户说了算。到底是给a媒体还是给b媒体?同样是客户说了算。还有,就算是a

  媒体,到底是给甲还是给乙?同样是客户说了算。竞争者一大堆,到底给哪一个?以前的潜规则是给予一定的回扣,因此,给回扣的,就可以拿到这笔业务,不给的,自然拿不到。而现在呢?给予一定的回扣,已经成了显规则,客户给出多少钱,营销人员能够拿到什么样的提成,几乎是透明的。你如果没有一些新的手段,就不一定能够拿到业务。

  不仅仅是广告界如此,其他行业,同样如此。

  某单位要一批空调,或者修一条高速公路,你怎么把这类业务抓到自己的手里?真是靠竞标?鬼才信。所有规则以及潜规则,人家都玩过了,并且在同时玩着。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谁都似乎无法跑到更前面。

  如果你让我给你建议,我的建议只有一个,把客户做成朋友。

  我有一个做应用软件营销的朋友,她的个人经历极其典型,进入应用软件营销行列之前,她从未涉足过营销,甚至没有正经从事过职业,一直都在读书,读完大学后,工作了几个月,就进入一所大学的mba专业学习,短暂的几个月工作时间,也是她思考自己未来之路的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将自己的未来之路确定在it业。

  对于it,她除了会用电脑,其余的一窍不通。除了营销,她不可能在it业有立锥之地。可即使是营销,她也没有丝毫经验。可她有一点,那就是一颗有准确的头脑,做任何一件事,都在事前做好充分准备。不仅做好准备,还懂得找最佳路径。她进入it行业只不过几年时间,就已经由最初的普通营销人员,变成了今天年薪50万的高级经理人。

  她有很多极其经典的事例,在这里,我仅仅讲一讲她处理客户关系的一个实例。

  那是她升为部门负责人不久的事。作为部门负责人,她的主要工作,已经不再是跑业务,而是带着一个团队跑业务。个人跑业务和带团队跑业务,自然是不同的。个人跑业务,所有的业绩,是个人的。带团队跑业务,只有团队业务才属于她,而她个人跑下来的业务,只属于团队。

  她的一个业务员告诉她一个信息,某局有一笔业务,标底一百来万,现在有好几家公司在抢,别的公司,已经多次与该局相关人士接触,而她手下这名业务员,想了很多办法,连人家的门都未能进去。

  她向这位同事仔细了解相关情况,得知,这个消息属于极其内部的消息,只是局里的一些高层人士才掌握。业务员数次想闯进去见一见对方的局长,然而,这个局是有门卫的,陌生人根本不让进去。有一次,好不容易通过正常渠道进去了,可是,进不了局长的门,人家完全不听他自我介绍,就将他赶了出来。

  作为部门负责人,她的职责之一,就是处理这些疑难杂症。

  为了进入局长的门,她做了三天的功课。首先,她列出了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怎样进入这个局的大门?也就是说,怎样不经过门口保安的登记,进入办公大楼。第二个问题,怎样确定她去的时候,要找的人确实在?第三个问题,她应该去找谁?局长有好几个呢,到底找哪个局长,才是最恰当的?第四个问题,假设见到了局长,她应该怎么做?

  为了解决这四大难题,她做了一个详细计划。

  进门的问题,她采取的是心理战法。她精心地把自己打扮一番,既不妖冶,又十分出众,让人一看,就能判断出,她是一个很有身份的女人。进门的环节,她已经精心设计了,既不报告自己是何方神圣,也不进行登记,而是大摇大摆地进入,然后主动和保安说话。话只能说一句,这句话,是她事前设计好的。她问保安,某某来了没有?这某某两个字,是局长的名字,不包括姓。

  她如果说:“我找某某。”保安可能会问,“你是谁?哪个单位的?登记。”

  她如果说:“我找张局长。”结果一样。

  她如果说:“某某在不在?”保安或许狐疑,这个人是谁?一定会仔细打听她的情况。只要保安一打听,她就不得不露底。

  只有一开口就说出局长的名而不带姓,才会让保安觉得,这个人是局长的熟人,而且不是一般的熟,熟到了可以直接叫名的程度。保安在一瞬间会猜测,她和局长,到底是什么关系?却不会想到要追问她的身份,因为保安会担心,追问过多,而她又确实和局长关系特别甚至有某种暧昧的话,保安其实是在探听局长的隐私,只要她在局长面前说一句话,自己就会麻烦。她不问局长在不在,而是问局长来了没有,暗示她其实是和局长约好的。

  此外,她还设计了好几种意外的应对方法。而实际上,这些预案全都没有使用,当她出现在门口,问出那句话时,只是稍稍停顿,而在保安一愣神的瞬间,她已经迈步向前走。而保安的回答并不出乎她的预想,仅仅两个字:刚来。保安说出这两个字的时候,她已经越过了保安,向里面走去。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同样是按照计划进行的。她确定自己要找的人是局长,而不是任何一个副局长。她上网看过局长的资料,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外貌,进入该局之前,她又提前等在该局门口,确认局长进入之后,才开始行动。

  进入局办公楼后,实际上还有一个小问题,即搞清楚局长办公室在几楼,哪一间。这个问题,相对较好解决,只要进入,里面的人不会将她赶出来。

  剩下只有最后一道难题,怎样才能留在局长办公室。

  有关这一点,她是事前做过充分工作的。她上网查局长的资料,得知局长出版过一本书。她知道,这类书,看的人一定不会多,局长身边的人,虽然得到了局长的赠书,一定不会看。她用两天时间,将这部书的电子稿通读了,还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认真地提炼了书中的要点,特别找到了作者可能最得意之处。至于进入局长办公室之后的各种情形,她也都做过预案,连每一句话,都事先设计好了。

  进门时,她不能问,“请问您是张局长吗?”只能说:“张局长,您好。”这样开头,阻止了局长回答甚至直接轰出来的时间,为自己将设计好的话说完,创造了机会。接下来,她不能有丝毫停顿,需要继续说:“我叫某某某,是某某公司的。我希望您能给我三分钟时间。”

  必须主动介绍自己,但这个介绍不能繁复,否则,局长不愿意听。所以,她的设计中,介绍自己,仅仅两句话,一句,介绍自己的名字,这是出于礼貌,第二句,介绍自己的公司,这是在暗示对方,我为了那笔业务而来,却又不明说。然后,就说请给我三分钟时间。通常,别人会说五分钟,而她只说三分钟。就算对方再忙,也不因为这三分钟把他赶出去,毕竟,局长要考虑自己的身份。她仔细想清楚了一件事,要求对方三分钟时间,被对方赶走的可能,几乎不存在。何况,对方确实有这样一笔业务,确实需要和it公司接触,给三分钟,完全可以接受。

  当天的情形,一切按照她的预案,没有丝毫走样。进入局长办公室,她说出第一句话时,局长仅仅抬头看了她一眼。她说出请给三分钟时,局长又将头低下了,继续刚才的工作。也就是说,局长同意了给她三分钟,仅此而已。

  她必须充分利用这三分钟,不能谈业务,因为三分钟不够。刚开头,时间就已经到了,局长很可能将她轰走。她要的不是三分钟,而是三十分钟三个小时。所以,接下来所说的话,同样是事前设计好的。她说,“我看了您的书,有几个地方,特别有想法,所以,我想和您交流请教。”

  此话一说,局长抬起头来,看着她,却没有说话。

  她心中一阵狂喜,知道有戏了,立即说出另一番设计好的话。这句话,谈的是局长书中的一个观点。这是书中的核心观点,也是一个较新颖的观点。她个人比较认同这个观点,而一般读者,就算读过他的书,也不一定认同。这里涉及一个思维角度问题,一般人的思维角度,恰好和他是相反的,因此,他的观点显得新颖。

  她将这席话说出来时,看到局长的眼睛一亮。那一瞬间,她知道自己有戏了。

  果然,局长的态度大变,从办公桌后站起来,请她坐下,又叫来办公室的相关人员给她沏茶。

  三分钟很快过去,她开始侃侃而谈。大约十分钟的时候,局长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座位,坐到了她对面的沙发上。

  结果可想而知了。最初说的是三分钟,可很快,三十分钟过去了,局长还兴味十足。可是,她得见好就收,不能一直留在这里,三十分钟后,她主动向局长告辞,并且对自己耽误了局长这么长时间表示抱歉。整个三十分钟时间,她全部在谈局长的书,与业务有关的事,没有提半个字。

  她提出告辞的时候,局长显得有些不舍。可局长确实有事,因此主动问她,今天是不是还有别的安排?

  这是她最重要的事,其他所有事,都得让路。就算她还有别的安排,此时也要说没有。

  局长得知她上午没有别的安排,对她说,自己上午还有些工作要处理,不能陪她。但是,确实还想和她更进一步探讨。局长提出了一个请求,能不能留下来,中午一起吃饭。至此,他们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最初,是她请求局长,现在,是局长请求她。

  她答应了中午的饭局,但没有留在那里,而是先离开,到了时间,才赶去吃饭地点。

  中午吃饭的时候,她和局长谈的话题极其广泛,仍然没有谈业务。事后,局长好奇地问她:“你为什么从始至终,没有一句提到业务?”

  她说:“我提了啊。”

  局长不解,问:“你提了吗?我怎么没有印象?”

  她说:“我第一句话,介绍我叫什么,是哪家公司的。那就表明,我的目的,是那笔业务嘛。”

  局长感叹地说:“你太聪明了。”

  这是一句恭维,也是一句肯定。大家都是聪明人。聪明人只喜欢和聪明人打交道。局长之所以愿意和她打交道,就是因为她的聪明。

  即使如此,这还只是开头。

  有些人或许以为,一笔业务做完了,这件事,也就结束了。可她不这样认为,她的准则是将客户做成朋友,所以,哪怕是那笔业务结束之后,她还经常和局长联系,不仅如此,她还和办公室的一个人交上了朋友。有一次,局长生病住院,她从办公室工作人员处得知此事,立即赶过去看望。

  她说,一般人,可能会想到去医院看望。但她所做,远不止这些,因为她将局长当成朋友,而不是客户。她仔细了解局长的病情,然后又四处打听偏方。那个偏方对局长的病是否有用,她不能确定,但这件事让局长十分感动,局长主动说,你不一样,你就像我的亲人。这话并非只是说一说,局长确实像介绍自己的亲妹妹一样,将她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家人。于是,她和局长的妻子,也成了朋友。

  除了他在病中,她去探视,以及过年过节,送点小礼物,她竟然没有在局长身上花一分钱。相反,她告诉我,局长给她介绍了很多业务,总量相当于她整个业务的五分之一。

  与此相反,我再介绍两个我自己遇到的例子,两个与约稿有关的例子。

  自从《二号首长》热销之后,有很多编辑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我,向我约稿。约稿者实在太多,而作为文字工作者,字是一个一个写出来的,根本不可能满足各位编辑的要求。因此,这类约稿,我通常都会委婉地拒绝。

  有一次,有一位什么公司的女编辑通过qq向我约稿。我仍然是委婉地拒绝,告诉她,我没有新的稿子。她说,那旧稿子也行啊。我说,我出过两部旧稿,效果不好。因此,我决定,以前的旧稿,不再拿出来出版。我因为一边工作一边和她聊天,有一句没一句。期间,我接了一个电话,之后又上了一趟厕所,可能耽误了十几分钟。再来看她的对话框时,见到一个问号,又一个问号。两个问号之后,发过来一句话:“你不就是写了一部烂书吗?牛什么牛?”

  我觉得这个编辑真有趣,却又不知该怎样回她,便没有理。岂知她大概是生了大气,一句又一句话发过来,全都是质问和谩骂。我只好把她拉进了黑名单。

  另一个约稿故事大同小异,是一个男编辑,通过微博的聊天功能向我约稿。我说,我没有新稿。他说,没有新稿,合约期满的旧稿也行。恰好那时我想将《魏文彬和他的电视湘军》再次出版,便说,你们如果要这本书,我可以签给你。

  他于是说了一番话。大意是说,我向你约稿,是希望要你的新作。你却拿旧作来糊弄个,这是不尊重人,连最起码的诚意都没有。

  且不说他们应该努力将客户做成朋友,至少,他们应该明白一点,向人约稿,是他们在求别人,就算不能表现出智慧,也应该表现出诚恳。可他们显然搞错了角色,不知不觉误认为客户在求自己。

  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种可能,他们从谈话中,已经意识到,要想让此人成为自己的客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干脆说一些狠话,出一口恶气。

  问题是,他们的恶气从何而来?恐怕是他们自己气了自己。

  这两件事极有意味。但因为涉及我本人,我不好仔细分析。这些分析,留给读者吧。

第11章 组织原则

  职场关系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关系,那就是同老板的关系。

  我们这里所说的老板,并非特指你的大老板,比如说总经理或者董事长,而是泛指你的顶头上司。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部门主管,是你的老板,你的部门主管的主管,也是你的老板。

  处理同上级的关系时,仅注重大老板而不注重部门主管,是错的,仅注重部门主管而不注重大老板,同样是错的。

  绝大多数职场新人,他们处于企业下层,接触到的,也就是部门主管和分管领导,部门主管和分管领导,就是他们的老板,至于大老板,他们几乎没有接触,也难以接触。那么,这种关系应该怎么处理?

  就算是和部门主管之间,又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关系?

  我常常见到和部门主管拍桌子的职场人,也常常见到直接上司做这做那的职场人,更间接一些的,有些人的心目中,可能觉得更上一层的领导才是领导,部门主管,和自己的级差太小,根本就不是领导,只是一个领头人。

  即使有些职场人明白,职场是一个等级场所,等级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秩序,但是,他们仍然不明白,怎样处理这种等级关系。

  也就是说,他们不明白职场的等级规则,并且不明白怎样去遵从这种规则。

  无论是处理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还是处理和老板之间的关系,都是在遵从职场规则。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中国是一个最讲规则的国度,又是一个最不讲规则的国度。绝大多数中国人脑子里,并没有规则这样一个概念。遇到别人不讲规则的时候,你会义正词严,喝斥别人,可轮到自己了,你一样不讲规则。

  所以,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的规则是对别人的,不是对自己的。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规则是可以随便践踏随便超越的,不是用来遵守的。

  你别不认同我的话。不信的话,我可以问一问,你们之中,有几个人过马路的时候,看红绿灯?有,但很少。没人监督的时候,你可能就直接闯了。

  再讲一个更细的例子,你进了电梯之后,发现后面还有一个人正准备进来,你是阻止电梯门自动关上,等别人一会儿,还是立即按下你要去的楼层,希望电梯门快点关上?你上车或者购物的时候,自觉排队吗?你晚上看电视的时候,会自觉把电视机的声音关小吗?你关门的时候,会有意识地让关门的声音小一些吗?

  如果觉得职场二规则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黄晓阳小说全集职场二规则决战江湖二号首长2二号首长3官劫幕僚爱情万岁阳谋高手高手过招二号首长,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