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黄晓阳作品职场二规则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当文员还是当编辑,这件事,对于她来说,到底有没有什么影响?

  凭直观判断,应该影响不大。这两个职位,都属于公司中最基本的单位。如果是早些年,编辑属于社会热门职业,万众瞩目,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那么,当编辑的选择,肯定优于当办公室文员。而今天,网络发达之后,出现了大量的网络编辑,而纸媒一天天没落,国外甚至有统计说,最不受社会欢迎的职业之一,是当纸媒的编辑记者。仅从行业发展前景来看,这个职业,确实越来越没落,越来越失去光环。

  若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女孩子,能够在一家媒体当编辑,只要抓住机会,逐步完成由普通编辑向高级编辑的递升,至少也是一个稳定而且体面的职业。

  也就是说,假若你的人生规划是八,那么,当编辑,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一定比办公室文员更好。

  还是以前我强调过的,你的人生目标是八,那就属于另一个范畴,不在本书讨论之列。我现在要讨论的是,你若想成为二,那就很有讨论的必要了。

  在编辑这个行业,由普通编辑到高级编辑,是完全可能的。但现在的行业前景却会告诉你,哪怕你当了高级编辑,那也只是一个文字匠人。千万别告诉我高级编辑就是成功者,就是社会的二,不是。以前或许可以算是,现在不算。

  相反,办公室文员,发展空间虽然也相对逼仄,却会比编辑这个行业宽一些。

  关键点,还不在这里,而在于,你曾经被职场中某个人赏识过,说明你具备了千里马的潜质。被人欣赏,很可能是人生一次极其重要的机会。这次机会如若未能抓住,下一次机会在哪里,五年之后还是八年之后?真的很难说了。

  难说的还不是五年八年之后,而是你曾经主动放弃的这次机会,是一次特别的机会。除了未来升职加薪的空间之外,还有更深一层原则,你的职场生涯中,出现了一个赏识你的人。

  有一个赏识你的人代表什么?代表职场上有人发现并欣赏你某方面的才能,并且乐于给你机会。你放弃这样的机会,同时也表明,你拒绝了别人的发现和欣赏。

  失去机会没有问题,人生的机会很多,这个失去了,还有那个。如果失去一个欣赏你懂你的人,就实在是太可惜了。

  有人或许会说,职场如果是靠某个人的赏识来达到升职加薪的目标,这个我宁可不要。因为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搞法,是一种人治的根源。你前面不是讲程序化吗?公司应该是一个民主的地方,既然是民主,就应该是严格执行程序,一个人干得好不好,应不应该被升职,应该由程序来说话,而不是某个人来说话。对于一个人治公司,是没有什么必要留念的,更不应该去将一种人治的行为,当成职场宝典。

  我要告诉你,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看法。有人发现你欣赏你,与法治还是人治无关,它是一种客观现象,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任何程序化管理体系的建立而转移。

  原因只有一点,任何程序化管理,都是机械的,单调的,甚至是不全面的。程序化所能考察的,都只是共性,不可能有个性。某个人的发现和赏识,恰恰着眼于你的个性,你这个具体的人,是在共性之上,对某个人某方面能力的单独评估。

  也可以说,公司的既定程序,所能衡量的,是一个人的工作业绩,自然也可以通过你的工作业绩,部分体现你的工作能力。而真正能够评估一个人工作能力和个人修为的,只可能是人。这种评估,是通过一些极其微小的事情来完成的,这些微小的事情,包括但并不全部是我这本书中所讲的内容。而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我这本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很难通过一种严格的程序进行检验。

  拒绝他人的赏识,还有一个潜在危机,那个曾经对你某一个方面才能十分赏识的人所看到的,与你自己的期望不一致,但是,你的期望,极有可能是错误的,是片面的。而人家却发现了连你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才能,旁观者清嘛。在你所处的那个职场,很可能还会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赏识你或者想赏识你。可是,你曾经拒绝过别人,这个记录,会让那些对你有兴趣的人望而却步。

  所以说,你失去一次机会不可惜,你失去一个赏识你的人,就实在是太可惜了。

  每一个职场人,在其一生的职场生涯中,都可能面临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换部门换岗位换单位。不管是本系统内部调换,还是去新的单位甚至是新的行业,是否也有一个规则?

  我的回答是极其明确的,它确实有规则。

  普通人选择换单位,只有两个标准,一,所换的那个单位从事的工作,是否我喜欢的。二,新单位的工资收入,是否比现在高。

  我不能说这两个不是评估标准,或者说是错误的评估标准。这两个标准是很现实的,也很实用的。但是,它确实是片面的,尤其在你的能力没有被发现被肯定以及被充分发挥的前提下,这两个标准,对任何一个职场人,其实是没有更深远意义的。

  在这两大标准之上,还应该有一个更高的更精准的标准,那就是有没有一个真正赏识你的人。

  如果你准备跳槽的新单位,具备三大条件:第一,那个力邀你过去的人,是真正赏识你的人,第二,你将从事的工作,是你所喜欢的,第三,工资收入,比现在高出一个档次。那么,你应该毫不犹豫地过去。相反,如果没有第一个条件,你去了新单位,只是一个新人,还要等待有人来赏识你。因为新单位的所有人对你不了解,这一等待赏识的过程,很可能极其漫长。

  千万不要相信你会在很短时间内引起职场注意。你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在任何单位都可以做到,也就是说,你在原单位,也一样可以做到。在原单位之所以未能做到,不在于原单位的领导有眼无珠,没有发现你,只在于你的准备远远不足,还没有达到被发现的程度。

  最危机的一种跳槽,是在原单位有人赏识,而新去的单位,只是貌似被赏识。

  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他是一个我熟悉的人。在原单位,他干得其实并不好,却很受老板赏识,他的工资自己,比同职别的同事高出一倍,约有三十万年薪。而他的工作业绩根本谈不上,几年时间,用了公司不少钱,却未给公司带来一分钱的效益。即使如此,老板仍然用他。因为他有一个特点,思维极其活跃,总能想到一些别人想不到的新思路新点子。

  几年之后,老板自然不肯永远地承担这个,考虑给他一个新的职位。很显然,因为他没有做出业绩,这个新职位,一定不是提升,而是平调。而平调的单位,个人收益,相对也低一些。恰好有另一个企业和他接触,同意以高出一倍的年薪聘他。他毫不犹豫地跳槽了。

  新企业的老板是否赏识他?貌似不错。可他去了之后才知道,那种赏识,其实是建立在两个标准之上的,一是他的思维活跃给人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说,新老板赏识他的角度,和旧老板是一致的。人家之所以肯高出一倍的年薪聘他,还有一个原因,他在原单位有相当不错的位置,这个位置,成了人家考察标准之一,而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考察标准。

  然而,新老板并不真正了解他这个人,用了一段时间,发现他的奇思妙想,并不能给公司带来效益,而他主要是靠这种奇思妙想得到旧老板赏识的,在管理方面,并没有突出之处,甚至连一般的管理能力都没有。时间很短,他就失去了新老板的信任。

  我为什么要将此特别列为一节来谈?只有一个原因,要信任一个人不容易,要取得一个人的信任,更加不容易。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才高八斗,是金子就一定会闪光,更应该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在一个相当狭窄的圈子里被人赏识,到了一个更大的圈子,是否被人赏识,那是完全另一回事。你在一个你熟悉别人别人也熟悉你的单位,自我感觉还相当不错,到了一个你既不熟悉别人,别人也不熟悉你的新单位,一切都得从头开始,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同,难度之大,你只要仔细想一想,就能明白。

  所以,我给出的忠告是,在没有找到一个非常了解你并且非常赏识你的上司之前,千万不要考虑跳槽。当然,有一种情况除外,你在本单位已经干得非常糟糕,在这个单位,你的人生数值已经是零。既然是零,到一个新单位重新开始,至少有一个好处,你的职场环境没有固定思维。

  换一句话说,如果遇到一个赏识你的人,那么,你一定要加倍珍惜,千万别因为自己一时的意气用事,让这个赏识你的人寒心。

  让一个赏识你的人寒了心,你就不仅在这一个人面前失了分,很可能是在这个职场失了分。这失去的分数,再要挽回,难度就大了。

  第三节 不要轻易说我不会干

  在职场中,常常遇到一种情况,领导让你去干某个职位或者某项工作,你说,我不会干。我不懂。我从来没有干过,怕干不好。

  你这样回答,只有两种可能,一,你不喜欢那个职位,不想去。二,真的是不了解,因此没有信心。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我在整本书中讨论已经够多,诸如把职业干成事业就是成功,诸如选择爱好不如选择平台,还有其他一些章节,也都涉及这个话题,此处不再重复。

  本节,我们主要讨论第二种情况,真的因为不了解而缺乏信心。

  为什么没有信心?道理很简单,对陌生的恐惧。

  这是任何人都有的心理,很正常。

  不说干一项工作,就算是叫你做任何事,因为你没有做过,也会心生疑惧。

  因为不熟悉,没有干过,你会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我干不好。

  如果真的有了这种心理暗示,从此,你就会绕着这个职位走,碰到它,就会有这种畏惧心理。你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干这件事。

  仔细想一想,我们一生,遇到多少这种逃避?非常之多。

  因为这种逃避,你失去了多少机会?

  在当时,你可能并没有太明确的认识,事隔多年,你才会慢慢明白,简单的三个字:我不会,很可能让你和机会失之交臂。

  不要感叹人生机会太少。更多的时候,你自己把机会浪费了。

  我仔细想了想,我这几十年间,因为这种对陌生的恐惧,或者因为过于强调爱好,失去过多少机会?还真不少。

  前面介绍过,为了离开教育系统,我想尽办法。有一次,我差点有机会调进公安厅政治部从事政府公文的写作。同样因为我不会,失去了这次机会。不是我放弃,而是人家没有选我。如果我被选中了,我是一定会去的,最终能不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政府公文写作的需要?我现在仍然说不清楚。有一点可以肯定,我现在学会写公文了,虽然我不敢说一定写得很好,至少对付这类工作,已经不成问题。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被分配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因为我不会做生意,所以我心生恐惧。我认为自己会的是当编辑记者,爱好的也是当编辑记者。所以,我以改派的方式,拒绝了那家房地产公司。

  我后来能不能学会做生意,或者能不能成为一个大房地产商?不知道,我没有试过。但我自认为,这确实是失去的一次机会。

  也是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去长江日报找工作,但没有被录用。

  事后想一想,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没有我自己的原因?肯定有。长江日报后来从我们学校录用了一个本科生的女孩,去当记者。我与她相比,优势明显弱势更明显。她的文章,肯定没我写得好,但仅仅是文学作品,对于新闻作品来说,我和她一样,都属于零。那时,我对新闻作品有一种本能的抗拒,她却没有,她毕竟是一张白纸。

  坦率地说,就算当时长江日报录用了我,我想我一定不愿意从事新闻写作,而会努力调到文艺部之类。只有一个原因,因为没有做过,并且心生抗拒。

  后来,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我开始涉足新闻写作。

  最初是到北海的一家小报。到了那家报纸,报社让我当编委,又兼特刊部总编,同时,还派我去采访一些老板或者官员。我没有退路了,不得不涉足新闻写作。即使那时,我仍然强烈排斥写消息,所有的采访,我写的全都是通讯。

  再后来到广州,先在一家杂志社,也是采写通讯,然后到南方都市报,当消费记者。报纸不可能再发一篇又一篇通讯,只能发消息。

  今天,我不敢说我的新闻写得很好,至少,我不怕了。

  然而,在我们的写作队伍中,还有多少人恐惧写新闻,写应用文,写公文?

  不是他们写不好,学不了,而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暗示。

  我在武汉大学作家班读书时的一位学兄,年龄比我大十几岁,是当时我们班上写作水平最高的人。我写了什么作品,第一时间拿给他看,向他求教,他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毕业几年后,我到了广州,从别人手里接了一些写作的活,干不完,而他又提前退休了,正闲着。我把他叫到广州,和我一起做这些事。

  这是一种类似新闻写作的任务,别人给我们一些故事,我们根据这些故事,写一种既像新闻特写又像传记的文章。我认为,这类文章,对于这位学兄,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可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件任务让他痛苦不堪。他对我说,这是他自从事写作以来,搞得最痛苦的一次写作。后来我看了他写的东西,确实大出我的预期。

  那时,我简直想不明白,怎么会这样?老兄如此之高的写作水平,为什么干不了这件事?

  后来我算是想清楚了,他因为没有写过这种类型的文章,心理上有一种畏惧感,排斥感。这种自我暗示,让他产生了强烈的畏难情绪,因此很难找到写作状态。

  半年后,他对我说,不想窝在家里,还是想出来走走。

  我说,有一家杂志需要记者,主要还是写那种半新闻半小说的文章,你写得了吗?他说,我想试试。

  事实证明,他不仅能写,而且能写得很好。很快,他担任了编辑部主任,两年多后,又担任了执行副总编。

  前后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变化?

  有很多事,并非你真的不会做,做不好,而是你的自我暗示,给你造成了强烈心理抵触,消除了你的信心。

  自我暗示这种事,对一个人的影响极其之大。

  一个人,如果不断自我暗示,我不会做这件事,我不可能做得好。那么,这种暗示,可能影响你的整个心理和行动,就算勉强接受,也不可能有良好的心态和足够的信心去干,你很可能进入不了状态。

  相反,你如果暗示自己:这件事,我一定能够干好。

  那么,可能是两种结果,一,因为技术难度不是仅凭一腔热情就能克服的,所以,你确实干不好。二,技术上并没有太高的难度,只要你努力,这点难度,很容易被克服。

  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中,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技术难度并不大,更多的是熟悉和程序的把握技巧,这类工作,只要努力,是一定能够做好的。

  大家可以自我审视一下,你是否有这种自我暗示的时候?你是否认定有些事,你一定干不好?

  你负责谈一项业务,需要你写一份计划书,你能写好吗?需要你草拟一份合同,你能写好吗?更简单一点,马上要向领导汇报你的工作,你能写好工作报告吗?

  对于这一类工作,相当一部分人,会产生不会做,做不好的心理暗示。

  且不说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哪怕是写一份求职信,也可能产生这样的心理暗示,最终,他很可能找别人已有的模本抄写一遍。

  不信的话,可以到人才市场去看看,收到一万份求职信,估计也不会超过十种模式。

  领导给你一份工作,通常都会有两种考虑,第一,你是否适合从事这项工作。第二,你只要付出相当的努力,这项工作,你是能做得好的。而你拒绝领导的安排,也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你因为不熟悉而产生做不好的心理暗示。

  显然,对领导说我不会做,我做不好,不是一个能力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

  你如果有这样的心理问题,你就在职场失分了。

  第四节 职场对嫉妒是零容忍

  写这节前,我百度了一下,主要是想知道,学界是否把嫉妒定义为一种天性。我看完了所有的介绍,并没有这样的论点,那也就是说,学者们并不认为嫉妒是人的天性,或者他们也拿不准。

  我之所以想搞明白这一点,是我看来,嫉妒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对于嫉妒这个词,有两种解释:一、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敌视的心理状态。二、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有分析认为,嫉妒源于三种状态,一、同一领域的竞争,二、某种被破坏的优越感,三、猴王心理与报复心理的结合。所谓猴王心理,是指先天具有的一种强烈的自我为尊的意识,即自己是猴王,是最重要的,最强的,不容置疑的一号人物。

  可见,所谓的嫉妒,其实是指两种状态,一是相互比较而产生的对某个人的不满,二是将这种不满心理付诸某种报复性行动。

  也有人说,这种心理状态,只要不付诸报复性行为,就不能算是嫉妒,只能算是羡慕。这话有一定道理。总而言之,嫉妒是一种因为不平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其心理表现,类同于羡慕,而行为方式,却又和羡慕完全相反。

  这种嫉妒心理,在孩子之中,最常见到。之所以孩子中常见,是因为孩子不太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很容易便会将嫉妒表现出来,比如用恶毒的语言攻击嫉妒对象,用冷漠来对待别人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一些过激的报复行动。

  显然,这是一种有害心理,因此,学校也不能容忍这种心理,会想尽办法,采取一些措施。学校采取的措施,主要还在于心理疏导。

  毕竟,心理范畴的疾病,甚至连道德范畴都够不上,法律就更是无能为力。人们很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嫉妒进行抑制或者处罚,因此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不到违法违纪的程度,嫉妒是一种无害的东西。

  可很少有人知道,嫉妒是职场杀手。

  你嫉妒自己的同事,对于同事的影响或者损害,其实是很有限的,人家比你做得好,你嫉妒他,人家拿的钱比你多,你嫉妒他,人家得到上司的表扬,你嫉妒他。可这一切,是否影响他继续做得好,是否影响他继续得到上司的表扬和肯定?都不会。相反,你的嫉妒心,还会引起他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会加倍努力,尽一切可能,将你远远抛在身后。

  但是,嫉妒带给你的,却不一定是动力,而是阻力,甚至是破坏力。

  有关嫉妒的例子很多,所以不举例。

  为什么说嫉妒是职场杀手?因为你的上司一定会鼓励竞争,却不能容忍嫉妒。嫉妒会破坏团队精神,造成对团队的伤害。没有任何一个上司,会喜欢嫉妒的下属,哪怕你再能做事,也一定会有保留地使用你。

  嫉妒虽然不至于让你被炒鱿鱼,但一定会成为你职场进步的最大障碍,因为嫉妒是职场最大的减分项。

  当然,职场减分项还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总结,还有哪些容易让你在职场减分的项目,需要你自己去慢慢总结。

  说过了减分项,下面,我还再来说几个加分项。

  第五节 额外工作能让你获得加分

  很多人只干本职工作,不干份外工作。原因嘛,前面我已经说过,因为他只拿这么多钱,所以只做那么多事,做了份外工作,又没人给他发奖金。还有,工作是为别人干的,是为老板干的,不是为自己干的。干了那些份外工作,尤其是那些极小的份外工作,老板又看不到,白干了。

  份外工作干了,是不是就白干了?

  绝对不是。恰恰相反,你的本职工作干得再好,也就是一百分。可事实上,很多人,是拿不到一百分的,能够拿到六十分就不错了。而你常常干一些份外工作,任劳任怨,不计得失,那么,你就可能获得额外加分的机会。

  在这里举两个例子。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年轻人进入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是打扫卫生。学校会给学生排出卫生值日表,单位不会。这件事,肯定是年轻人干。现在,干这种事的人少了,条件好了,灰尘少了,一般办公室,几天不打扫,一点灰尘的感觉都没有。

  如果觉得职场二规则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黄晓阳小说全集职场二规则决战江湖二号首长2二号首长3官劫幕僚爱情万岁阳谋高手高手过招二号首长,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