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事实上,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似乎可以推论,如果张世杰与蒲寿庚达成共识实现联合,他们是有可能抵挡蒙古军之凌厉攻势,至少保住泉州,甚至重整河山的。

对此推测,崖山可以出庭做证。

崖山是宋蒙的最后一战。据《宋史》记载,战后海面上漂浮的尸体多达十余万,其中应该大部分是宋军。这就说明宋方的兵力并不少,而且同仇敌忾。要知道,这时的张世杰乃败军之将,南宋军乃疲惫之师,还十多天没喝淡水,尚能与敌血战到底。如果是在泉州,有充足的补给和装备,还有蒲寿庚提供的坚船利器,想想看那会怎样? [43]

说不定,忽必烈就知难而退了。

这是有可能的。作为游牧民族,蒙古人更习惯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只不过此刻把南宋看作了新的牧场。如果这个牧场没草吃或者进不去,就会转场。他们跟南宋并没有深仇大恨,也非亡宋之心不死,干吗非得在这里死磕?

所以,张世杰他们前往泉州,并没有错。

但是,以泉州为抗元复国的基地,就必须联合和依靠蒲寿庚。请注意,是联合依靠而非利用。这并非不可以,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就是这么干的。他联合依靠以王导为代表的士族群体君臣共治,便让已经灭亡的晋又延续了上百年。

南宋小朝廷完全可以照葫芦画瓢,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出新政府的组成名单:陈宜中和陆秀夫担任左右丞相,即最高行政长官;张世杰担任枢密使,即最高军事长官;蒲寿庚担任三司使,即最高财政长官。至于皇太后和小皇帝,则只要作为国家主权的象征维持大宋的旗号就行了。

这是一个联合政府。

联合政府的合法性来自小皇帝赵昰,他毕竟是度宗皇帝的亲儿子;也来自当地人民对宋的认同,这可以由张世杰和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来证明。至于财政收入,就得靠海洋贸易了。尽管巴格达在十八年前落入蒙古人之手,但马六甲海峡依然畅通无阻,泉州商船仍可抵达苏门答腊。

苏门答腊在当时叫三佛齐,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和南宋的主要贸易国之一。阿拉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货物要运往中国,都要在这里中转。中国商船要去波斯湾做买卖,也必经三佛齐的属国蓝无里。当时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从泉州出发,在海上航行四十多天到达蓝无里,在那里度过寒冬,第二年再靠着季风前往阿拉伯帝国,航程大约需要六十多天,然而一来一往竟能获利百倍。 [44]

三佛齐没被蒙古人占领,真是万幸。

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三佛齐政治经济大权的,基本上是蒲姓的阿拉伯人。他们跟蒲寿庚一样,也都是穆斯林。既有经济利益,又有文化认同,合作起来应该不难。相反,来自寒冷北方之草原的蒙古人,则多半会将那些赤道附近的海岛视为畏途。哈哈,他们确实鞭长莫及,只能望洋兴叹。 [45]

想象中的联合政府应该站得住脚。

只不过南宋必须改革,做出让步。因为一个以泉州为首都或陪都,海洋贸易为经济命脉,联合依靠阿拉伯裔穆斯林共同执政的王朝,无论叫不叫宋,都必定是新的国家。国体和政体或许不用改变,皇帝和宰相之类的称号,中书省和枢密院之类的机构,也可以照叫照设不误。毕竟,两宋的政治制度相当成熟且行之有效,没必要改弦更张。

其他方面,却很难讲。

首先,生意人和阿拉伯人的社会地位肯定提高。尤其是阿拉伯裔商贾的地位,将不亚于元代的色目人。色目这个词其实是“异色目”之意。由于突厥、波斯和阿拉伯人的肤色和眼睛跟蒙古人不一样,所以叫色目人。他们在元代的种族制度中位居第二,高于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 [46]

色目人地位高,是因为会经商理财。蒙古人打仗,色目人管账,账房先生当然要比农夫和奴婢尊贵。想象中的联合政府既然要靠阿拉伯商贾解决财政问题,甚至要靠蒲寿庚们制造军舰,岂非也该尊崇其地位,保证其权益?

随之而来的是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问题。伊斯兰教成为国教或许未必,地位高于佛道两教而与儒学分庭抗礼则完全可能。尽管在历史上,儒术的独尊地位也曾遭遇挑战,但要让受到程朱理学熏陶的南宋士大夫接受“伊儒并尊”或“四教合流”的变化,恐怕还是要下很大的决心。

然而红利也十分可观。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新政府如果成立,建设的将是多元文化的海洋帝国,这可是利好消息。我们知道,中华文明原本就有两个源头:一是殷商代表的海洋工商传统,二是西周代表的大陆农业传统。秦汉建立统一大帝国以后,也有两种道路的选择:一是因自给自足而走向封闭保守,二是因对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兼容。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宋末,则正好处于岔路口上。

清净寺是泉州最古老的一座伊斯兰教寺院,也是伊斯兰教经由海路传到中国的第一个落脚点。与众不同的门楼,体现出浓郁的中亚风格。

实际上,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汉唐已经在朝着第二条道路前进,建立的文明也是世界性的。因此,安史之乱后与西域失联,真是堪称不幸。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海上丝绸之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可能。如果能够变成海洋帝国,还是多元文化的,请问那将是怎样的前景?

这里面无疑有太大的想象空间。比方说,由于假设的新帝国只能向外发展,造船和航海技术必定大幅度提高。那样的话,中国便有可能与世界同步进入大航海时代,甚至还能领先一步,弄不好就没哥伦布他们什么事了。

可惜,由于张世杰与蒲寿庚翻脸,一切归零。

遗憾啊,遗憾!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看来情况很可能是这样:来泉州之前,张世杰与蒲寿庚并非没有合作的可能,但双方诉求不同目标各异。前者显然只想利用后者,却不会让他在最高权力那里分一杯羹。张世杰甚至会傲慢地认为,让你这胡人为皇宋效劳,已是天大的面子和恩典,还不赶紧献出粮草和舰船?

可惜忠君爱国这一套,对蒲寿庚完全没用。他是外国人又是商人,凭什么要为赵宋王朝无私奉献?何况在这阿拉伯富豪看来,他的财产来自真主的保佑和自己的努力,跟南宋皇帝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事情甚至恰恰相反,如果不是政府横征暴敛,权贵敲诈勒索,他还会赚得更多。

这是他在降元之前要大开杀戒的原因之一。

因此,助宋也好,降元也罢,对蒲寿庚来说都是交易和买卖。如何选择,只看性价比。前提条件,则是要保证他的权势和财富安然无恙,最好还能更上层楼。

张世杰帮他做出了选择,忽必烈则尽遂其愿。蒲寿庚被授予正三品的昭勇大将军衔,后来又被任命为正二品的福建行省中书左丞,相当于福建省副省长,势焰熏天。 [47]

伊斯兰教也在元代得到大发展,穆斯林大臣在元的朝廷更是地位显赫,就像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的波斯人。比如阿合马和倒剌沙的当权时间就占了元的四分之一,忽必烈的某个孙子竟带着麾下的蒙古健儿皈依了伊斯兰。 [48]

陆秀夫却只能背着小皇帝跳入海中。一起跳进去的还有不愿做亡国奴的其他将士,以及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另一种可能。事实上,明清两代选择的是闭关锁国,最后变成万马齐喑的死水一潭。因此,当我们向那些死难的烈士表示崇高敬意之时,难道不该再多一点反思吗?

[43] 见《宋史》之《瀛国公本纪》《张世杰传》。

[44] 见葛金芳《南宋全史》(六)所引各史料。

[45] 见桑原隲藏《蒲寿庚考》之陈裕菁注所引。

[46] 色目人一词的解释,见桑原隲藏《蒲寿庚考》之陈裕菁注所引日本学者箭内亘《元代社会之三阶级》。

[47] 此任命见《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五年八月条,又请参看桑原隲藏《蒲寿庚考》及陈裕菁的注。据《元史·百官志七》,元行省秩从一品,左丞正二品。元尚右,蒲寿庚可视为排名第二的副省长。另,今之省来自元之行省,详见本中华史第二十卷《铁血蒙元》。

[48] 请参看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第三章

理学是非

文天祥谜团

文天祥终于就义,这让不少人松了一口气。

作为南宋军民敌后抗战之精神领袖的文天祥,是在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被害于元大都(今北京市)柴市的,时年四十七岁。这个日子换算为公历,是1283年1月9日,尽管至元十九年的大多数时间是在1282年。 [1]

历史记住了这一天。据正史记载,当时天昏地暗,大风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刑场上的市民仍多达万人。面临死亡的文天祥从容淡定,向围观者问道:哪边是南?

有人指了指南方。

文天祥跪了下来,向意味着大宋的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对刽子手说:我事已毕,你们动手吧!

手起刀落,风云变色。

忽必烈闻讯一声长叹:好男儿,可惜了!

几天之后,文天祥的妻子也自刎而死。她说:夫君没有辜负国家,妾身又岂能辜负夫君?只不过,自尽之前她整理了丈夫的遗物,发现衣带上写有这样的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2]

这可真是视死如归,这可真是杀身成仁。

英雄总是被人崇敬,何况还是写了《过零丁洋》和《正气歌》的文天祥。是啊,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岂非许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读起来就满腔热血,万丈豪情?

于是,从容就义后的文天祥,便成为了浩然正气和铮铮铁骨的标志性人物,更是爱国主义的楷模。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他其实并没打算去死,忽必烈也不想杀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的悲剧,或许是误会,也可能是疑案。

不妨仔细地读一下历史。

据《文天祥全集》(1936年世界书局版)。

据正史记载,文天祥是至元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广东海丰,被蒙汉两军都元帅张弘范俘虏的。被俘之时,他就服下了毒药,但没死,自刎和被杀的是他的副手。见到张弘范以后他又请死,当然也没能如愿,反而备受礼遇敬重,并被押往元大都。押送途中,文天祥在福建南安绝食八天,又居然不死,只好重新恢复饮食。此后,诸如“唯有一死”之类的言论仍然不绝于耳,行动可就不见了。 [3]

相反,忽必烈派人前来劝降时,文天祥的回答是:国家亡了,我只能以死报国。倘若你们宽大为怀,让我以道士的身份回归故乡,来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聊备顾问,倒还可以商量。假如立即给予高官,恐怕没有意义。 [4]

请问,这是打算要死吗?

事实也许是这样的:被俘之初,文天祥确实想死。但是久而久之,这股心劲就越来越弱。常言道,一鼓作气,再三就会衰竭。何况服毒不死,绝食也不死,岂非天意?天意是什么?不清楚。天意不可违,却可以肯定。那又为什么定要去死?只要不卑躬屈膝做元官元臣,就是威武不能屈,也就是富贵不能淫嘛!仁人志士,难道只有死路一条? [5]

何况文天祥从来就没有屈服过。被俘之后,蒙古军人要他下拜,他坚决不拜;张弘范把他带到崖山,要他修书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写出的却是《过零丁洋》这首诗。后来到了元大都,丞相博罗等人在枢密院见他,他也不肯下拜,只是长揖以示礼貌,把他按倒在地都无济于事。文天祥说:自古有兴有亡,我只知道尽忠守节,愿求早死。

蒙古丞相见他如此,便决定展开舌战。

博罗问:盘古开天到如今,几帝几王?

天祥答:没时间给你上历史课。

博罗问:那你说,古来有抛下君主自己逃跑的吗?

文天祥当然知道博罗说的是什么事。临安沦陷时,作为南宋谈判代表的他确实从元的军营逃出,但那是为了到外地集结力量,进行抗争。所以文天祥回答:把社稷送给异族的才叫卖国贼。卖国贼一定不会跑,跑的必不卖国。再说度宗皇帝的两个儿子都还在,天祥为什么要死?

博罗问:抛弃德祐帝另立两王,也叫忠?

天祥答:社稷为重君为轻。当年徽钦二帝也健在,高宗皇帝难道是篡,难道不忠?

博罗问:你立了两个小皇帝,又成了什么功?

天祥答:尽职尽责而已,何功之有!

博罗问:明明知道势不可为,为什么还要做?

天祥答:父母有病,就算明知治不了,又岂有不请医生不吃药的道理?我们不要再说了,天祥唯有一死!

博罗哑口无言。 [6]

显然,文天祥即便不死,仍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

元人也不想杀他。如果想杀,张弘范有尚方宝剑,当时就能行刑,犯不着等到四年之后。被当面顶撞得气急败坏的博罗要杀他,忽必烈和朝中大臣都不同意。事实上,忽必烈他们对文天祥可是一直心存敬意,同时也抱有幻想的。

此后,正史中就再也没有关于文天祥的记载,我们只知道他被关押了三年两个月。而且按照元人的意思,原本是要在国宾馆好生款待的,是他自己要求坐牢。 [7]

如此看来,文天祥突然被杀,就很蹊跷。

正史的记载含糊其辞,情况大概是:至元十九年元大都谣言四起,说是南宋又有了新皇帝,有兵千人,要来劫狱救出文天祥。而且,匿名信言之凿凿,就连如何进攻也都说得清清楚楚。于是,忽必烈亲自召见了他的对手和战俘。

忽必烈说:做我的丞相吧,就像服务于宋那样!

文天祥说:天祥受宋厚恩,岂能一臣而事二主!

忽必烈说:那你想要怎样?

文天祥说:愿赐一死足矣!

忽必烈还是不忍,急忙挥手让他退下。

旁边的人却极力怂恿忽必烈杀人。理由是:既然文天祥决心要死,那就从其所请。没有史料帮我们猜测忽必烈当时的心理活动,只知道他在下诏之后又反悔。遗憾的是,刀下留人的诏令传到刑场之时,事情已经无法挽回。 [8]

照这么说,文天祥竟是被谣言和谗言所杀。

这就有了两个问题:

谣言从何而起?

怂恿忽必烈杀人的又是谁?

此事当然无从稽考,然而有个人十分可疑。这个人名叫留梦炎,跟文天祥一样也是状元宰相,只不过留梦炎中状元和当宰相的时间更早。当然,两人最大的不同是:南宋还没有灭亡,留梦炎就逃出临安,又率先向元人投降。 [9]

一个至死不降,一个不战而屈,真是判若云泥。

做贼总是心虚。最害怕也最忌恨文天祥的是谁,简直不言而喻,因为留梦炎才是抛下君主自己逃跑的。所以,某些降元的宋臣主张向忽必烈集体进言,释放文天祥,让他去做道士,留梦炎便坚决反对。这汉奸说:文天祥出去以后就会号令江南再起义兵,到时候我们这些人可怎么办?

文天祥的一线生机,就这样毁于他的只言片语。 [10]

很显然,以忽必烈的态度,只要文天祥不死,留梦炎就没有安全感。那么,他会不会通过捕风捉影兴风作浪,甚至炮制匿名信,然后在朝堂之上摇唇鼓舌借刀杀人?

没有证据,但有可能。

叛徒往往比敌人更狠,这可是历史经验。

[1] 这一换算见何忠礼《南宋全史》(二)。

[2] 以上综合《宋史·文天祥传》,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六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乙未日条。

[3] 见《宋史·文天祥传》,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至元十五年十二月壬午日条、至元十六年十月条。

[4] 见《宋史·文天祥传》。

[5] 文天祥在《临江军》诗序中也说:予尝服脑子(毒药)二两不死,绝食八日又不死,竟不晓其何如!

[6] 以上见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至元十五年十二月壬午日条,至元十六年正月条、十月条,部分见《宋史·文天祥传》。

[7] 张弘范的职务及尚方宝剑,见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至元十五年六月己卯日条。博罗要求杀文天祥,以及文天祥自己要求坐牢事,见该书卷一百八十四至元十六年十月条。

[8] 见《宋史·文天祥传》,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六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乙未日条。

[9] 留梦炎在《宋史》中无传,其逃跑一事见《宋史·瀛国公本纪》德祐元年十一月乙未日条,投降事见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至元十三年五月条。

[10] 见《宋史·文天祥传》,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至元十六年十月条。

伪君子与变态狂

还有一个人,也天天盼着文天祥死。

此人名叫王炎午,原本是个太学生,也是当时鼎鼎有名的爱国青年,曾经投奔文天祥充当幕僚,又因父死母病而很快离职。但文天祥被俘不久,他就急吼吼地跳了出来。 [11]

跳出来干什么呢?

发表他的《生祭文丞相文》。

生祭,就是对方还活着的时候便发表悼词。

意思很清楚:你怎么还不死啊?

王炎午的用心正是如此。据野史说,他挥泪写完这一千七百多字的奇文,便让人抄录一百多份,沿着文天祥北上的必经之路张贴于驿站、码头和店壁等显目之处。抄录的文章字大如掌,很怕文天祥看不清,别人看不见。

呵呵,大字报呀?

野史还说,文天祥到达赣州前,王炎午便早早赶到赣江码头亲自张贴生祭文,还设了祭坛哭天嚎地烧纸钱,弄得满世界乌烟瘴气。文天祥到达南昌码头上岸时,王炎午竟冲到蒙古军队面前,就地跪下,烧香磕头地祭拜起来。

文天祥呢?据说也热血沸腾。 [12]

但正史说,文天祥没见到祭文,也没见过王炎午。 [13]

毫无疑问,正史的说法更靠谱。想想也知道,一千七百多字,每个字都有巴掌大,得用多少纸?这样极具煽动性的反动言论,蒙元当局岂容王炎午到处张贴?不要说什么蒙古人不识汉字,他们那里可是还有留梦炎。就算留梦炎巴不得文天祥看了就去死,张弘范却不会这么想。

所以,张贴生祭文的事情恐怕有,但没那么夸张。 [14]

王炎午见到文天祥就更不可能。当时,蒙古人对文天祥的看管相当严格,所到之处多半早已戒严,哪里会让王炎午这样的家伙跳出来撒野?野史编造出这些细节,无非是要夸大“生祭文”的轰动效应,以及此文的道德力量,似乎如果王炎午有微信公众号,分分钟就会刷爆了朋友圈。

其实,这不过是一帮变态文人在意淫。

意淫是文人的本色,问题是动机何在。

这就要读一下原文。

原文很长,但核心只有一个:劝其速死。

如此工作,并不好做,王炎午却居然说得头头是道振振有词。他说,大丞相二十岁中状元,四十岁为将相,父亲去世极尽哀荣,母亲奉养极尽享乐,仗义勤王不辱使命,功名事业不辱斯文,可谓光宗耀祖,忠孝两全。何况您鞠躬尽瘁就像诸葛亮,见义勇为就像颜真卿,虽然于事无补,却大节不亏,所欠一死耳。总之,洋洋洒洒就是一句话:你文天祥活得已经很够意思很够本了,怎么还不死?

不死当然有原因,王炎午也设身处地替他着想:是不是还想忍辱负重以待将来?对不起,这虽然不错,但完全没有可能。想当年,我大宋以东南全势尚不能解襄樊之围,而今以亡国一夫又岂能对抗天下?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不要痴心妄想的好。至于以不屈为心,不死为事,苏武可以,丞相您不可以。为什么呢?昔为强汉,今为亡宋呀!

  如果觉得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易中天中华史15女皇武则天易中天中华史14禅宗兴起易中天中华史13隋唐定局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易中天中华史11魏晋风度易中天中华史10三国纪易中天中华史9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8汉武的帝国易中天中华史7秦并天下易中天中华史6百家争鸣易中天中华史5从春秋到战国易中天中华史4青春志易中天中华史3奠基者易中天中华史2国家易中天中华史1祖先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方言与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书生意气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易中天品三国品人录费城风云成都方式大话方言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惆怅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