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结论是:呜呼,大丞相可死矣!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为了保证劝死成功,王炎午没有忘记提醒文天祥:只要想死,办法很多。相反,长期坐在蒙古人牢里,则会死得很惨很难看。比方说,热死冻死,淹死闷死,狱卒抓住撞墙而死,盗贼入室屠戮而死,以及毒蛇猛虎咬死等等。与其那时轻于鸿毛,不如现在重于泰山。何况丞相不死,必有因丞相而死的,您老人家看着办吧! [15]

幸亏文天祥没有看到。如果看到,不死都不行!

天底下,有这么变态的吗?

变态就变态吧,身体力行也好。王炎午却不。文天祥就义之后,苦苦相逼的他并未从死,只是又写了篇《望祭文丞相文》的锦绣文章,就问心无愧地活下去,安然无恙地活了四十一年。这么长的时间,倘若他认可当年给文天祥的所谓鼓励和鞭策,每天都有机会让自己全节。 [16]

没有足够的史料让我们了解王炎午过得怎样,但他还能够编纂自己的诗文集,想来不差。至于心情,则不难通过他留下的唯一一首《沁园春》管中窥豹:又是年时,杏红欲脸,柳绿初芽。奈寻春步远,马嘶湖曲;卖花声过,人唱窗纱。暖日晴烟,轻衣罗扇,看遍王孙七宝车。谁知道,十年魂梦,风雨天涯! 休休何必伤嗟。谩赢得青青两鬓华!且不知门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谁家。世事无情,天公有意,岁岁东风岁岁花。拼一笑,且醒来杯酒,醉后杯茶。 [17]

呵呵呵,好一个“暖日晴烟,轻衣罗扇”!好一个“醒来杯酒,醉后杯茶”!文丞相如他所愿刑场就死,他倒能“岁岁东风岁岁花”什么的,真不知是何心肝!

这难道不是伪君子?

没错,跟背叛国家屈膝求降的留梦炎相比,王炎午至少守住了底线,一辈子都没有到元人那里去做官,但他的虚伪却远远超过留梦炎。的确,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我们不能要求王炎午去死,正如我们反对他逼文天祥。然而每个天良尚存的人都可以问他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无法做到的,凭什么要求别人做?如果你当真认为只有一死才能报国,为什么不找个众目睽睽的地方死给我们看? [18]

也许,就连王炎午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便在编纂诗文集的时候为《生祭文丞相文》加了序言。序文深情地回忆了他和文天祥的关系:炎午投笔从戎,是丞相您不嫌狂愚奖励提拔;父死母病,又是丞相心怀恻隐许我尽孝。无论于公义还是私谊,都恩重如山。炎午人微言轻势单力薄,报国无门报恩无计,只能写下这篇生祭文,以速丞相之死。

好嘛!原来报答一个人的恩情,就是让他去死!

这种表白,岂非更加虚伪?

当然,王炎午未必这么认为。相反,他的劝死很可能是真诚的,真诚到连自己都泪流满面,同道们也一个个激动得浑身发抖。这就更加可怕。因为这种虚伪和残忍已经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甚至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于是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才会结出如此恶果?

这笔账算不到老祖宗头上。

没错,中国古代确有“主辱臣死”的传统,但在以前却只是主张和观念,并非法定义务和道德准则,没有谁说非死不可。管仲就没有死,还受到孔子的肯定。关羽降曹,更是无人责难。那么请问,管仲和关羽可以不死,文天祥为什么就一定得死?不要说什么他的死能够激发南宋军民的爱国热情和抗元斗志,就连王炎午自己都承认复国已无可能。既然如此,他对文天祥不依不饶,究竟是搭错了哪根神经?

何况之前的主辱臣死,都是当事人自己的选择,没有别人苦苦相逼,更没有只逼别人自己不做的。尽管我们并不赞成动辄自尽,但说得到做得到,至少还是真君子。

然而在南宋末年,我们看到的却是两种伪君子。一种是留梦炎那样的,虚伪而无耻;一种是王炎午这样的,虚伪而变态。此后两个物种都繁衍不息,明清更是遍地开花,只不过在鼎革之际,民间不乏王炎午,朝中多为留梦炎。

那么,培养出这两种伪君子的又是什么呢?

[11] 王炎午在《宋史》中无传,在《南宋书》和《新元史》中有简短记载,清人笔记小说中则多有提及和渲染。其生祭文天祥一事见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至元十六年十月条,祭文见其所著《吾汶稿》。他离开文天祥军中的原因,《南宋书·王炎午传》的说法是母亲去世,王炎午《生祭文丞相文》的说法是父亲去世,母亲病危。

[12] 请参看丁志可《王炎午:生祭文天祥的“义士”》。

[13] 见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至元十六年十月条。

[14] 王炎午在《生祭文丞相文》的序言中说,誊抄张贴祭文的是他和他的朋友刘尧举,但并无“字大如掌”等说法。另据《吉安府志》等书,见到文天祥的不是王炎午,而是王幼孙。他宣读的生祭文也不是王炎午的,而是他自己的,内有“人皆贪生,公死如归;人为公悲,我为公祈”等句。此说同样可疑,不予采信。

[15] 见王炎午《生祭文丞相文》。

[16] 请参看丁志可《王炎午:生祭文天祥的“义士”》。

[17] 见《元草堂诗余》卷下。

[18] 在这个问题上,本书完全赞成丁志可文的观点。

朱熹的意义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九月十五日,也就是文天祥英勇就义一个半世纪前,有个男孩在今天的福建省南平市尤溪县毓秀峰下出生。添了男丁,进士出身的一家之主当然是满心喜悦。只是他不会知道,此时此刻,秦桧正在从大金逃回大宋的途中;而他这个几乎与南宋同龄的儿子,则将影响之后的好几百年,甚至改变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 [19]

没错,这个男孩就是朱熹。

朱熹是文化里程碑:前有孔子,后有朱子。没有孔子就没有儒学,没有朱子就没有理学。儒学让我们民族有了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直到辛亥革命以后被颠覆;理学则让价值和观念落到实处深入人心,变成像宗教教义或先知圣训那样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又规范日常生活的东西。 [20]

这当然非同小可,却只能长话短说。

那么,什么是理学?

理学又叫道学,理学家又叫道学先生。叫道学是由于要传承弘扬夏商周三代的先王之道,叫理学则不但因为天道即天理,而且因为更重视义理的研究和阐释。这两种称呼其实并无严格区分,大体上北宋叫道学,南宋叫理学。 [21]

显然,理学的核心就是两个字:天理。

天理是什么呢?

朱熹说: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22]

原来就是三纲五常,这不是董仲舒早就说过的吗?

确实是老调重弹,但有意义,也有发明。

意义在于儒学的振兴。我们知道,儒学原本是孔子等人站在官方立场创造的民间思想。由于是民间思想,所以只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潮之一,也不乏生命活力。但由于无论孔子,还是孟子和荀子,都是为了替统治者寻求治道,因此思想是独立的,立场是官方的。再加上他们的主张符合宗法社会的中国国情,便使儒学变成官学有了可能。

结果,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然而独尊不是独存,罢黜也不是消灭。汉武帝只是规定如果做官就得读经,不想做官的仍然可以读子。经就是儒家经典,子就是诸子百家。经在朝,子在野。所以,儒术虽然独尊,百花依然齐放,百家依然争鸣,只不过百花只能作为野花在山林绽开,诸子之说也登不得大雅之堂。

儒学,成为钦定的国家意识形态。

东汉末年,帝国大厦轰然倒塌,两汉经学也因腐朽僵化而被弃如敝屣,代之而起的是玄学和佛学。佛学是外来异族文化,玄学是体制内异端。内外夹击,再加五胡入华,南北对峙,半死不活的儒学更是命悬一线,气若游丝。

不过,魏晋南北朝是乱世,倒也没人理会。

隋唐重建太平。炀帝打通南北,太宗融合胡汉,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结果却居然是统而不一。这固然因为正如《隋唐定局》所说,大唐是混血王朝和世界帝国,必然秉承开放兼容的理念,同时也与统治者的需要有关。武则天崇佛,唐玄宗修道,韩愈则因反佛被打发到地老天荒。总之他们更倾向于儒释道三教合一,对儒学并不青睐有加。

接下来,是混乱的五代十国。

赵匡胤结束了过去开创了未来。这个依靠政变夺取政权的军阀为了江山永固,崇尚文治抑制武功,立下祖宗家法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没有政治资本和军事力量,就只能依靠思想;而能够平治天下的,则只有儒学。

振兴儒学,势在必行。

然而这谈何容易。唐高宗以后,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勃然崛起,到两宋更是风靡天下,就连理学的创始人程颢和程颐兄弟也都体制俨似禅家。宋儒处在这样的环境,不啻四面楚歌。不向佛教开火,就不可能夺回阵地突出重围。 [23]

此时此刻,就看朱熹的了。

朱熹枪法很好,一眼看出佛学的要害是空无。他也十分清楚推出这个结论的逻辑: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于因缘和合而由法产生的。但是万法皆空,所以是无。

这就好对付,武器则是理。朱熹说,世界上其实有两种存在,有情有状的叫作器,无形无影的叫作理。所有的器都是由理产生的。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发生,都不可能没有道理。用朱熹的原话说就是:做出那事,便是这里有那理。台阶有砖头,就有砖头之理;地上有竹椅,则必有竹椅之理。船只能行于水,车只能行于陆,都是理。 [24]

结论是: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理,没有理就没有物。

于是有人问:什么东西都没有的时候呢?

朱熹答:只有天下公共之理。

这个公共之理,就叫太极。

太极是万物之理的总和。也就是说,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理,比如砖头或竹椅之理。这些理都有极至。理的极至就叫作极,极的极至则叫太极。用他的原话说就是: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但是,朱熹又提醒我们:太极可不是说有个物事光辉辉地在那里,只是说当初皆无一物,只有此理而已。就连太极这两个字也是没有的,叫这名字仅仅是为了说明问题。

如此看来,朱熹的理像极了佛教的法。

朱熹却认为不同,完全不同。他说:太极是五行阴阳之理皆有,不是空的物事。他还说:释氏只见得个皮壳,里面许多道理他却不见。哈哈,这怎么可能是佛教的法? [25]

更重要的是,除了理,还有气。

气是天理的载体。朱熹说:有此理后,方有此气。既有此气,然后此理有安顿处。也就是说,太极并不是无所事事地待在那里。它还要变成事物,而且是通过气。 [26]

所以,天理或太极,不是空无。

理通过气变成万事万物的结果,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但这绝不意味着太极的分裂,而是万事万物对太极的禀受。朱熹说,这就好比月光洒在江湖洒在人间,到处都能看见,月亮却只有一个,并未分裂。 [27]

精彩吗?精彩,非常精彩! [28]

天理太极,简直就是核武器。

的确,朱熹的理很像西方哲学中的绝对理念,虽然比不上黑格尔,却类似于柏拉图。在中国思想史上,已经是相当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这是不可小看的。 [29]

还有一点也很像黑格尔。黑格尔说过: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朱熹则这样说:凡天地生出那物,便都是那里有那理。是不是看起来一样? [30]

可惜,根本不同。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误读了黑格尔。黑格尔从来就不认为现存的东西都无条件是现实的。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合理会变成不合理,现实会变成不现实。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31]

朱熹却完全没有这个意思。他讲天理讲太极,不仅是要对抗佛教,更是要维护儒家伦理,宣扬三纲五常。他的逻辑也很简单:君臣父子之类的道德规范不是早就有了吗?那就肯定有它的道理。由于一切道理都来自太极,所以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等等就是天理。谁敢违抗,天理不容!

很好!但,既然如此,为什么出问题了呢?

因为天理之外,还有人欲。

[19] 秦桧回到南宋是在建炎四年十月二日,故此刻正在途中。

[20] 钱穆《朱子学提纲》称: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21] 元人撰写《宋史》时,仍称理学为道学。其对道学的理解,见《宋史·道学传序》。

[22] 见《朱子文集》卷五十九。

[23] 本段亦请参看《朱子学提纲》。

[24] 见《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卷四。

[25] 以上均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26] 见《朱子文集》卷五十八。

[27] 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28] 以上所述又请参看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

[29] 黑格尔讲出了绝对理念自身运动创造世界的内在逻辑,即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朱熹没有,所以不如黑格尔。

[30] 黑格尔的说法见《法哲学原理》序言,朱熹的话见《朱子语类》卷一百一。

[31] 见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据苏振申《中国历史图说》。

在儒教精神的指导下,朱熹制定了冠婚葬祭诸礼。上图为朱熹所制定的部分葬仪行列,分别是摆香炉的香案、奉灵牌的灵车、功布饰旗帜、亲族护灵柩前进。这些葬礼模式,民间现今仍旧奉行,没有多大改变。

天理与人欲

人欲是理学的大敌,比佛教厉害多了。

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是程颢和程颐兄弟,正如天理其实是他们的概念。程颢就不无得意地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拈出来。或者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 [32]

呵呵,这个著作权,他倒不让。

两宋道学又叫程朱理学,也是有道理的。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有天理必有人欲。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也就成了理学无法回避的问题。

朱熹的办法是先下定义。他认为,天理就是人性中天然存在的善,比如孟子所谓“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是仁,仁是天理之自然。顺着仁往前推就是义,再往前推就是礼。所以,四德五伦都是天理,也都是善。 [33]

但,天理既然是善,恶又从哪里来?

程颢和程颐的说法是:天下善恶皆天理。

这是对的。既然天理的极至是太极,太极又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恶当然也只能来自太极,来自天理。这就好比上帝创造了一切,便也得对伊甸园里的那条蛇负责。

问题是,如果恶也是天理,不作恶岂非也天理不容?

朱熹当然不能同意。因此,当学生拿着二程的说法来问他的时候,他就只能打圆场。朱熹说,天理哪能是恶?恶是不会行天理。比如不该恻隐而恻隐,就变成姑息;不该仗义而仗义,便变成残忍。所以,恶是天理的过犹不及。 [34]

那么,行天理为什么会过犹不及?

因为天理未纯,人欲未尽。这就好比一个人,如果注意饮食锻炼身体,就健康长寿;如果习惯不良纵欲过度,则会百病缠身。恶就是这样一种病,朱熹称为疾疢(读如趁)。 [35]

原来,人会生病,天理也会,这可真是天人合一。

天理生病,就成了人欲。

人欲不是人类肉体生存的基本需求。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但亦是合当如此者。他还讽刺佛教徒说:终日吃饭,却道不曾咬着一粒米;满身着衣,却道不曾挂着一条丝。这不是扯吗? [36]

看来,老先生的头脑很清醒。

问题却仍未解决。人欲不是欲,又是什么?

朱熹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了我们: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37]

原来,天理就是生存理,人权就是生存权。这两句话朱熹虽然没有说,我们不妨替他说了。总之,除了保证生存和学做圣人,其他想法都是心里有病。所以,程颐为哲宗皇帝讲课时,课堂的管理人请讲师们喝茶看画,这位道学先生便拉下脸来回答:本人平生不喝茶,也不会看什么画! [38]

哈哈哈,他是怕得心病。

那么,人的这个病,有没有办法治呢?

有。办法是六个字:

存天理,灭人欲。 [39]

而且朱熹说,所有儒家经典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这当然并不容易。因为就连朱熹自己也说:天理人欲,无硬定底界。既然并无明显标志和截然分野,那怎么识别,又怎么做?比方说,食色性也。吃饭是天理,性生活呢? [40]

道学先生的回答是:

要看情况。生儿育女是天理,男欢女爱是人欲。

道理很简单:前者相当于饮食,后者相当于美味。

抱歉,这实在是混账逻辑,也不可操作。难道每次做爱前都要指天发誓,宣布这是为了传宗接代?幸亏程朱理学在今天不是主流,否则安全套和避孕药岂不都得下架?

何况朱熹自己也说: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人欲“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的。这就连读圣贤书都不管用了,因为世间却有能克己而不能复礼者,比如佛教徒。那么,如果要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标,请问又该如之何呢? [41]

也只好祭起屠刀,朱熹称为“杀贼工夫”。 [42]

而且,吃柿子拣软的捏,先杀女人。

杀女人的切入点,是提倡寡妇守节,反对再嫁。当然也只是提倡而已,因为没有哪个王朝会荒唐到为此制定相关的法律。但是,我们不要小看舆论压力和道德诱惑。南宋之后守寡和死节的女人有多少,看看那些贞节牌坊就知道。

何况道学家的话还说得那么重。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颐的回答是八个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43]

女人的命,就那么不值钱?

更恶劣的是,程颐还信口雌黄,说什么贫苦无依和饥寒交迫,不过是寡妇们希望再嫁的借口。且不说这种毫无证据的言论涉嫌诬陷,就算她们是为了性爱需要又如何?朱熹不是声称“做出那事,便是这里有那理”吗?那么请问,男女之间那点事,怎么就没那理?如果没有,老天爷为什么要让人们有性快感?难道男人可以有,女人不能?如果都是人欲都该消灭,那么,为什么女人丧夫不能再嫁,男人丧妻却可以再娶?请问这是什么天理,什么逻辑?

程颐简直心理变态,混账透顶!

不要说什么当时强敌压境国难当头,因此需要提倡死节以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搞没搞错,程颐可是北宋仁宗到徽宗时期的人。他去世时,完颜阿骨打还没称帝,徽宗君臣全都春风得意歌舞升平,哪来的这种时代需求?

也不要说什么死节的要求男女平等。没错,作为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王炎午就这么逼文天祥了。但是请问,有意义吗?难道文天祥的历史使命和人生价值,就是把自己送上道德祭坛,让那血染的旗帜高高飘扬?

  如果觉得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易中天中华史15女皇武则天易中天中华史14禅宗兴起易中天中华史13隋唐定局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易中天中华史11魏晋风度易中天中华史10三国纪易中天中华史9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8汉武的帝国易中天中华史7秦并天下易中天中华史6百家争鸣易中天中华史5从春秋到战国易中天中华史4青春志易中天中华史3奠基者易中天中华史2国家易中天中华史1祖先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方言与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书生意气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易中天品三国品人录费城风云成都方式大话方言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惆怅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